Vithan
Vithan

經營著一個小小百貨商店 會隨手記錄些有趣的客人 喜歡哲學 心理等 各種社會科學 擁有很多天真的信念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自在」

警察只是政府的工具而已

這週小小拖更了一下,因為昨天我準備要錄音的時候,不小心把我前幾天寫的稿子,一個字都沒留下的刪掉了,導致我必須要重新的在寫過,而且同一個主題我好像沒辦法完完整整的把之前想的內容都還原,拼拼湊湊就覺得不是很滿意,所以就痕無奈的把那個主題完全地放棄掉了,所以我挑一個我最近隨手記下的小事件展開來做一期節目


這幾天跟我一個當警察的朋友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警民衝突這件事,就說到香港的情況啊,還有美國的佛洛伊德事件這樣,中間的對話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唯一記得很清楚的是他很無奈的跟我說,

「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一樣,很多人只知道罵警察,但是有沒有想過警察本身也是很無奈的,警察也只是在執行命令而已,一個命令下達下來,我不做別人也會做,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就是餬口飯吃而已,大家都有妻小要顧,誰能去承受抗命的下場?失業算是小事,被判叛國罪呢?說到底,我們都只是政府的工具罷了,而且是槍也是盾」


當他講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快要吵起來了,氣氛已經有點尷尬了,但其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啦,因為他是一個在政治上跟我比較對立的人,所以每次只要一聊到政治都會很火爆,但話題結束後就會好了這樣,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交情,說回來他講的那句話,聽到他說他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我頓時間心中警鈴大作,因為我覺得這個想法是很危險的,我很能理解他說的每個無奈,當警察真的很累,很辛苦,在太平盛世維持秩序都很累了更何況是在亂世,只是我非常不同意他將自己喻為工具這件事,因為我覺得當一個人把自己比喻為一個無生命的東西的同時,就把自己跟責任絕緣了,就像很多人說的,一個人開槍打你,你不會去怪槍好壞壞,竟然來傷害你,而會去怪開搶的那個人,槍對於他傷害的人並不需要負起任何責任,但事實上是,警察並不是一個無生命的物體,而是個有血有肉會思考有選擇能力的個體,所以不管怎樣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讓我想到歷史上著名的米爾格倫電擊實驗,這個實驗對於每一個學心理學的同學應該都會很熟悉,因為實驗的結果真的太震撼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實驗,這是一個由耶魯大學教授史坦利米爾格倫發起的一個實驗,實驗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實驗者先隱藏了他的實驗目的,他告訴受試者,這是一個研究體罰跟獎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實驗,然後由受試者擔任老師的角色,並發給受試者一個可以控制電擊強度的控制器,老師們被告知學生在隔壁的房間,然後手上握有一份試卷,然後實驗室採一對一進行,就是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這樣,實驗開始時,老師將依序的問學生題目,當學生答錯試題上的題目時,老師便要給予電擊,電擊的強度會由在場的研究人員決定,老師們必須要服從研究人員的指示,一開始答的題目有對有錯,答錯老師就要給予電擊,隨著學生答錯的次數越多,在場的研究人員就會要求老師把電擊的程度再加強一點,這時在隔壁房間的學生會發出淒厲的喊叫聲,電擊的強度越強,喊叫聲越大,當然其實這些學生只是被請來的演員,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被電擊,但為求逼真,當電擊的強度快要到人不能負荷的程度時,學生還會發出求饒的請求,請求老師們停止電擊,但受試者還是不斷的被研究人員要求要繼續加大電伏,等到電擊的強度被加到最大時,實驗即終止


這個實驗的宗旨就是在探討,二戰時的那些納粹小兵,怎麼會願意服從上級的指揮,屠殺大量的猶太人,難道他們都沒有良知嗎?這實在是很難讓人相信的,這麼大的一個群體裡,竟然沒有一個人起身反抗暴政,研究結果發現,百分之60的人會完成實驗,也就是將電極的強度調到最高以懲罰學生,哇,百分之六十誒,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服從指示去傷害別人,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表示心裡不舒服,有愧疚感,但始終都還是沒有起身反抗,好像人具有服從權威的天性,權力的合法性越高,服從的程度就愈高,儘管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傷害他人的行為,昧著良心會比反抗上級來得容易,這個實驗也還帶出了其他的現象,他們發現說,只要讓受試者面對著他們的被害者也就是那個學生時,受試者會更傾向反抗指令,就是說當那些受試者可以親眼看見他正在傷害一個人時,他便不會願意在執行命令,還有如果他們將主辦單位從耶魯大學改成一個名不經傳的組織時,受試者服從權威的比率也會隨之下降,而且另一件令人感到比較欣慰的是,研究也同時發現了,把多位受試者放在同一個地方接受測試,只要受試者其中有一個人起身反抗,拒絕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90%的人將有機會一同反抗權威,把自己的良心找回來


其實這個現象不僅可以在軍人或警察的制度上發現,很多民間機構一樣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就好比一個建築公司吧,底下的小工人知道公司用的建材是可以致癌的,但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得不幫著公司隱滿,然後安慰著自己說,我只是在服從上級的命令而已,出事了跟我沒關係,我是覺得沒錯各行各業都有他的無奈,但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個有感覺的人,永遠都有選擇權,永遠都可以拒絕,不管是警察也好其他的職業也罷,做了一件壞事,不管你是不是出自於你的本意,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只要沒有起身反抗,哪怕只是參與了一點點,依然是個幫兇


這只是一件我日常的感觸,而且我並沒有花很長的時間把它整理好想清楚,所以會顯得比較鬆散,但還是把它分享大家,剩下一點時間,我來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的生活吧,最近我剛過生日,其實我對年紀這東西不是很在意,我覺得什麼年紀都有他精彩的地方,所以年紀大了就是進入下一個階段而已,對我來說並沒有其他負面的意思,但其實我還挺喜歡過生日的,不是喜歡開party或是大張旗鼓慶祝,是一到生日,好像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有一個理由可以來聯絡你,尤其是有一段時間沒聯絡的朋友,我發現隨著大家都出社會了,不管再好的朋友都會變得疏遠,一方面也覺得沒什麼要緊事,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一方面有些也有自己的家庭了,不好意思打擾人家,再不然就是覺得對方工作忙,就算要約出來見面也有點困難,久而久之,大家變得都在等一個理由才可以打個電話或是傳訊息,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之下,有些人就久而久之就會不敢聯絡了,真的是不敢,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啦,畢竟也沒有吵架也沒有摩擦之類的,就只是怕突然找人家會被嫌煩,所以說時間會幫你過濾掉那些過客,有的時候想想就會覺得可惜,回憶起來好像本來跟他很好的,不知道從哪個時間點開始就不聯絡了,開始只能從一些社交軟體上知道他最近的消息,但也非常片面,所以你說社交媒體是將彼此拉近還是拉遠真的很難說


而且我發現啊很奇妙的一件事,以前大學的時候大家都會上臉書,然後社團或是系上的學長姐都會亂加好友,加一加很多可能當面連一句話都沒有說過,然後每到我過生日的時候,塗鴉牆都會有一堆人祝你生日快樂,有一些真的不知道他是誰,但來是會禮貌性的回個謝謝之類的,我發現隨著畢業越來愈久,在塗鴉牆祝我生日快樂的就越來越少,今年更是一個都沒有,不知道現在大家都不太用臉書還是怎麼樣,全部都改用私信的或是直接傳LINE,我自己是覺得這個現象很奇妙啦,好像留塗鴉牆是一件過時的事,我現在看我的臉書好友也是上百個,但刷一下塗鴉牆其實真的會發近況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多廣告,也越來越多那種手做影片,就是看人家畫畫或是一些生活小智慧之類的,還有很多從抖音轉過來的影片,好像現在都轉到instagram去了,有一種感覺是一個時代已經慢慢過去了,可能有一天我還需要跟我的下一代介紹,以前有一個社交軟體叫臉書喔,你可以把照片放上去分享給好朋友,就是一種在講故的感覺,想想2000年出生的小孩都已經二十歲了,很多什麼流行語我都已經聽不懂了,不得不承認下一個世代已經來了


最後還是想再來分享一個也是最近我跟另一個同學的談話內容,一開始也是閒話家常,聊聊近況啊,聊聊工作或是各自的感情生活,當然還是會提一下以前的糗事啊,互虧一下,講著講著他就突然說,好久沒有跟你聊了,都快忘了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好像已經慢慢的變成自已以前最討厭的那種大人了,講完他就嘆了一口氣,我也跟著嘆了一口氣,我覺得跟老朋友聊天就是有這種好處,他會記得你曾經的樣子,不管是幼稚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重點是他會記得你談起夢想時那個意氣風發的樣子,還有那一雙閃閃發亮的眼睛,他會把你忘了的東西都記得然後再來提醒你,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真的就會捨棄掉很多東西,而且會越來越懂以前那些討厭的大人為什麼會變成那個樣子,畢竟我們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份子,我們都社會化了,曾經看過一本書上說,所謂社會化就是自我訓化,就是自己拿著一把搓刀把身上的稜稜角角磨掉,舉手投足變得圓滑了,講話也變得客氣了,隨之面具也帶上了,早就已經分不清楚這是禮貌,還是只是偽裝,反正生活麻,誰不是為五斗米折腰

好啦,聽我巴拉巴拉說了那麼多,最後還是想鼓勵大家,不要等到真的有事的時候才找好朋友聊天,有些人真的會莫名其妙就散了,有事沒事一句在幹嘛,一句關心的話,可以讓人感到溫暖一整天


以上是我在podcast 的談話內容

歡迎有興趣的人,上去聽聽,將在以下平台播放:

apple podcast | soundon | spotify

感謝支持~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胡蘇亂想/id1526447830?i=100048851643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