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W
CRW

社會學的學徒、貓奴、御宅族。

延伸討論李立峯在端傳媒發表的民調分析

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的李立峯教授在端傳媒發表了一篇〈反修例運動,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會永遠偉大嗎?〉,旨在討論元朗事件與建制派集會參與者的價值觀的關係。不過,文中提到的調查資料更令我感興趣,想藉此岔題討論建制派支持者與抗爭者的價值排序,背後可能再挖掘出的意義。

依據作者所述,7月20日建制派「守護香港」集會有154人受訪,拒訪率超過五成。而7月21日民陣遊行受訪者則有680人,拒訪率少於兩成。懸殊的拒訪率固然是個重要議題,不過,在集會遊行場合進行非機率抽樣本來就會強烈受到偏誤的影響。即使兩邊拒訪情況差不多,依然無法推論到整體社會的支持或反對情形,要討論整體香港社會的態度,還是必須找香港民意研究所的電訪資料。在此要採取比較保守的推論,只用這兩筆資料描述兩場活動裡「積極行動者」的價值排序。

引用自端傳媒〈反修例運動,政府支持者心中,警察會永遠偉大嗎?〉

顯而易見,720建制集會的參與者較支持經濟發展、秩序、守法這三個價值,而721民陣遊行參與者較支持民主、自由這兩個價值。

由於文中的調查結果呈現方式以兩邊互比為主旨,有些臉友因此驚訝「建制集會居然比民陣遊行更支持平等!」的比數。不過,如果用排序的方式表示這組數據,會更凸顯他們之間的異同。


用排序方式呈現,會發現比起平等,建制集會的參與者明顯更在乎守法、經濟發展、秩序。平等(15.6%)自由(14.3%)民主(3.9%)這三個價值的支持度加起來甚至還比秩序(37.7%)更低;而民陣遊行參與者的情況也剛好相反,排序後三的守法(6.7%)經濟發展(4.1%)秩序(2.4%)加起來比平等(13.8%)要少。這份資料不只能比較單一價值的支持度高低,另外四個「沒被選擇」的價值所形成的排序差異,也同樣值得關注。

同時,建制集會參與者的偏好分佈明顯比民陣遊行相較更「分散」於不同的價值。前者透露了即使是建制派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不見得鐵板一塊。後者則描述了抗爭者的核心價值高度一致的特性,可以解釋他們在幾個月來互相團結、難以被分化的表現。

我認為這不只能再次確定李立峯教授的立論「黑社會打人與港警失控會導致政府支持者流失」的可能性,還能提供運動論述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以平等與自由的訴求吸引原先支持政府、但不那麼堅定的市民。

另外,由於這個問卷題組剛好向受訪者詢問「哪兩個核心價值最重要」,剛好可以進一步討論哪兩個價值最常被聯繫起來(最多人同時勾選)、或是反面討論哪些價值之間最少交集(最少人同時勾選)。這個連線資料就能討論同一群活動參與者裡面的價值團結/分裂程度,描繪積極參與者之間的結構狀態。可惜我不是調查團隊的成員,這部分就只能靜待後續釋出資料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