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BoMr972
TtBoMr972

To the best of my recollections.

《十二怒汉》绝不会在现实中上演

在仅有12个人的房间里提出质疑,就引发了巨大的骚乱和斥责,人们被激怒,进而疯狂地去攻击这个质疑他们的“异类”,以捍卫自己的立场之不可动摇。仿佛正义本身,就是不可置疑的神圣化身,任何置疑正义的举措,都将被视作对正义的背弃。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1957年,由希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执导的电影,仅仅用着简单的叙事,就已经很好地代表了当年的理想主义情绪。




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面对涉嫌弑父的指控,人证物证皆对自己不利。自己的性命取决于十二个来自不同背景的陪审团成员的讨论结果,如果陪审团全体断定少年有罪,那他就将被执行死刑。


十二位陪审团成员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案情十分清晰,没有讨论必要,一致投了“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无罪”,引得其他人的愤懑不满。但8号提出了自己对于案情的疑惑,要求重新投票,若其他十一人仍认为少年有罪,他就将改变自己的投票结果同样认定少年有罪。听过8号的质疑后,9号陪审员认为8号的质疑有道理,因而改变了自己的投票结果,场面陷入了疯狂的混乱。但在这混乱之中,8号一个接一个地抛出自己的质疑,每一次对于其他陪审员都带来了新的冲击,陪审员们也一个接一个地改变投票结果…到最后,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的投票结果都是“无罪”,少年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8号凭借一己之力,用质疑的声音改变了一场讨论的结果,理想主义获得了胜利。






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安排好的电影情节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见类似的事件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它发生的可能性。




01

我们同样愤怒


现实与《十二怒汉》最大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一边倒的舆情和所谓“正义”的裁决。我们发声,我们愤怒,我们要求害人者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们在每一次呐喊中,感受到了正义正在被执行,体会到了行使正义的自豪,更坚定了自己是正义的一方的断论。有明星有负面新闻?骂!有女性意外身亡?骂!抓!有国家/公司/个人侮辱我们民族?骂!打!秉持着哀兵必胜的决心,我们一定是站在通往光明未来的那条道路上,哪怕连一点前路都不曾见,我们也必然能够胜利凯旋。


“不正义”的事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一直情绪高涨,一直激动不已,一直狂热如魔。然而激动的时候,人没有办法冷静地思考,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线索或是关键都被我们所忽视。在我们眼中,一切都太显而易见了,同样也不需要讨论就可以投出自己的那一票,“有罪!”。毕竟,正义不可能有误。


此时传来了一声质疑。“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情况之前,我觉得这样不妥。”,当然,我们不会容许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我们声势浩大的呐喊中出现,他们更不会允许。“你竟敢为邪恶辩护?”矛头一指,需要被谴责审判的对象又增加了。


(由众人一同组合而成的利维坦)




而不同于电影中的和声只由11种声音所产生,现实中的合唱由成千上万乃至上亿种声音浇筑而成,有如洪水猛兽一般,向前奔涌而去,摧毁一切试图螳臂当车的阻碍。曾在12个人的会场上带来冲击的质疑,面对着庞大的新群体,是无法带来任何效用的,理想主义必然遭到失败。在仅有12个人的房间里提出质疑,就引发了巨大的骚乱和斥责,人们被激怒,进而疯狂地去攻击这个质疑他们的“异类”,以捍卫自己的立场之不可动摇。仿佛正义本身,就是不可置疑的神圣化身,任何置疑正义的举措,都将被视作对正义的背弃。




02

我们拒绝承认无知


之所以质疑的力量被这么压制,是因为它能够动摇那些并非100%信奉自己正在执行的正义的跟随者的意志,从而让这些人发出藏在自己心里的质疑,质疑的声音只要被每个个体听到,就会回响出新的质疑,继而发散开来。当一个个体遇上质疑时,它会思考,而当一群个体遇上质疑时,它不被允许去思考,思考影响自身存在合法性。


人不是全知的,意味着人在某些方面是无知的。(这里指的是只要不能很清楚明白地认识一个东西,都可以被称作无知。)我们不害怕无知,而害怕承认自己无知。害怕的时候人就显得无比激动紧张,继而转为了愤怒。我们只能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而不是对这其进行回复。有时涨红了脸也不肯让对面说清楚问题,先行抓住话语权再转移话题也是常见的话术,末了还得气鼓鼓怼上几句对方居心叵测,也没办法掩盖真实的情况。再有甚者,主动选择攻击,这样干脆就避免了被提问的可能。“我们不允许提问。”“你(们)没有资格发问。”


殊不知,人有权利对某些事务不知情,大大方方与人说一声“抱歉,我不知道”也没有那么难。再者,从无知到知,就需要发问,需要解惑,也应该容许他人的质疑。知与使知之,其实本质是一致的,不能使之知的知并非真知,不过是打肿了脸充胖子罢了。一遇上人发问,看似滔滔不绝,却只字不提切题的内容,而只是将自己的情绪外露罢了。


情绪的传递,相较于知识的传递,显然是要快上不少,毕竟二者的受体不同。大群体中的正义,基本上是情绪,而那些质疑者所信奉的正义,更偏向于知识,因而两者传递效率有所出入。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多势众的一方自恃处于正义,“我即正义。”前行无阻。可问到“正义是什么”的时候,似乎就不能用“我即正义”这种霸道的台词来回应了。可曾有人扪心自问“我所信奉的真为他们声称的那般正义?”倘若问了自己岂不也是背弃了正义?




03

阁下何故双标


我们从小被鼓励去质疑,“你要去质疑权威”“你要去质疑老师”“你要去质疑”,听闻一个故事,要去明白是否真实存在过,转述一句名言,也要知道原意是否如此,购买一件产品,也会主动去找人检验真伪,处处可见人们质疑的迹象,但到了如此重要的场合了,却全盘皆收,岂不令人十分困惑?质疑到最后,却不容许别人对自己质疑?








噢不好意思忘了说,我这从来没有什么我们。

满脑子只会抵制抵制抵制,甚至不知道自己抵制的是什么。

一张嘴就是废约废约废约,除了道德绑架就不会干点人干的事。

天大地大比不上皇上一张脸大,万众一心也要保住龙颜。

时代特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