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川
阿川

写字的,不见得比卖小笼包的高明

当我们谈论“它”是否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辑过)
在西方的某些神话故事里,魔法师通过了解一个物品的“真名”,才能使用相应的法术。而在现实生活中,夺得了冠名权,其实就是掌握了“一个东西之所以为那个东西”的标准,掌握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标准。

1.把讨论具体化

“艺术是什么,眼前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艺术?”

类似的问题不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急迫地要求我给出一个是或非的肯定答复。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是艺术”其实是在问,某个艺术作品到底入不入流,符不符合艺术的标准。

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以下的争论过程:我觉得这玩意是艺术,你觉得不是,然后我开始列举一些标准证明它是,你提出一些理论证明它不是。这时候,就会发现双方说的根本不是一种东西,我对艺术有我的理解,你对艺术有其它的标准,这玩意符合我这些标准,但不符合你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艺术”根本就是一个假问题,讨论持续下去只是不断在重复自己的标准,和“是不是艺术”根本毫无关系。

于是我想明白了,在日常讨论里,压根就没必要如此抽象地去谈这样一个大问题,而应该把问题的层面缩小:这个东西给你怎样的感受,这个东西的(绘画、叙事等)技法是怎样的,这个东西产生过什么社会影响力、这个东西被什么知名人物点评过……

这样一来,讨论就不会一直在纠结“是不是艺术”这样的问题上了。因为它是不是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评判它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你对这些“标准的符合或不符合”持什么态度。

当对话具体到这个层面,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个很具争议的艺术品,一个叫宋拓的艺术家偷拍了学校4000多名女生,将照片按照个人审美从美到丑排列,当成艺术品公开展览,中文取名《校花》,英文叫Uglier and Uglier(越来越丑)。当时国内互联网讨论得很激烈,除了物化女性的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玩意究竟算不算艺术。

《校花》中的照片


网民们基本都在嘲讽和挖苦,说这种垃圾东西也能算艺术吗?最后闹到展馆都闭馆了。艺术行业内却有些不同的声音,说这怎么不算艺术呢,这太算了,艺术就是这么自由的,就是要让你产生这种被冒犯的感受,就是要享受“挑逗一切的宗旨的权利”。

展馆因此闭馆


双方有小范围的争吵,大概就是我之前说的那样:你列你的标准,我说我的感受。这么吵下去,话题永远也没法结束了。

其实咱们没必要绕那么大圈子,干嘛纠结是不是艺术呢?你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列出不喜欢的理由,说这玩意充满了作者浅薄的自恋,洋溢着性别歧视的自得,还侵犯了人家的个人隐私。不管这玩意是不是艺术,它都是个垃圾。

就这么简单。


2.冠名权的争夺

当然,这儿又涉及到一个冠名权的问题。业内人士为什么一直要坚持讨论“这是不是艺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专业的,想要争夺艺术的冠名权。

大家不要小看冠名权这个东西,在西方的某些神话故事里,魔法师通过了解一个物品的“真名”,才能使用相应的法术,这其实就是在隐喻冠名权是多么重要的权力。

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了冠名权,其实就是掌握了一个东西之所以为那个东西的标准,掌握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标准。

了解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争论“艺术是什么”“爱是什么”“爱国是什么”。说到底,我们不是真的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要争夺权力。

一旦我得到了爱国的冠名权,自然可以轻易把你打为“不爱国的人”。而爱国同时又是一个褒义词,你不爱国,自然就被放进了相反的贬义词里,所以你就成为了一个“贬义的人”。

艺术也是这样,我有了艺术的冠名权,艺术是个褒义词,然后我说某个东西不是艺术,自然可以把某个东西打入贬义,而且是绝绝对对的贬义,万劫不复的贬义。

正因此,艺术行业内的人才急迫地要强调这个东西是艺术,我们要拿到冠名权,不然自己的东西随随便便就要被公众的喜好和标准推翻了。

说到这儿,事情其实也都明白了。当我们在讨论“它”是不是艺术时,并非是表面地讨论着“什么是艺术”,而是在讨论“谁来定义艺术”,是在争夺权力。

而像我之前说的,把“什么是艺术”抛开,真正讨论你眼前的这个东西,才回到了“你对某一艺术品看法”的讨论。艺术是这样,其它话题也大抵如此。

讲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强调一点,冠名权对普通人来说没那么重要,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胜负欲”和“权力欲”,想要处处压过别人。

但人和人之间交往更重要的可能是有效沟通,得学着如何好好说话:少一点权力的争夺,多一点看法的交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