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照人寒
一泓清水照人寒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荐书|一个美国青年视角下的《中国青年一代》

//小编说:一个爱读书的40岁青年赠我此书。为了表示感谢,立下豪言,读后感奉上。

作者戴三才(英文名Zak Dychtwald),1990年出生于美国南加州,2012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毕业前一年来香港大学做了一年交换生,在港大期间去过几次内地,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内地闯荡,语言不通,身无分文,一切从头开始。常出没于成都、苏州等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去过一些农村,和大量的中国青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中国漂了4年,通过自身感触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身份及视角,写下了这本关于中国青年的生活、工作及精神状态的书,2018年2月出版。

在他看来:

1.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以致导致巨大偏差,外人的想象和腾飞的中国现实已经脱节。
2.这代年轻人在快速腾飞的中国,比上一辈更自信、更有活力、更有个性、,更具创新视野,他们已经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改变着中国甚至世界。

或许正如研究机构和媒体所说:

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手中的小皮鞭指向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架马车就跑向哪。


我们说这本书,此书12个章节,谈论中国青年一代的四个变化,内容详实,话题丰富;涉及考试文化、独生子女受宠与受压、房子与婚事、啃老、婚姻和性、网购狂欢、学霸和创新、同性恋合法化、上辈的吃苦和新一代的及时行乐,以及青年对政府的态度。个个话题切中要害,都是当下青年追梦路上的枷锁。下面做个导读:

背景概述:一喜一忧

青年主力军,即“千禧一代”,指1984——2002年出生的一代,中国约有4亿人,是美国8000万青年的5倍。

经济上的喜:

30年来,当绝大部分国家GDP是2-5倍的增速(大部分2~3倍)时,中国经历了32倍的GDP增长。(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经济的真正起飞还得从90年代初算起)。

源自中信出版社此书书评

经济腾飞,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约为美国7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凭强劲的增长势头,继续以年均4.5%的增速(而美增速才2%左右)增长,那2035年有望超越美国。但是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是,当前,中国人均收入70000/年,约为美国标准生活水平的1/6。到2035年这个差距可以缩小到1/4左右。同时贫富差距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边,中国最富的的1%人口拥有全国1/3的财富,据《福布斯》统计,包括港澳在内,中国现在有698位亿万富翁,几乎与美国(724位)一样多。另一边,我们总理在2020年两会上表示,中国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相比于美国0.41、德国0.3的基尼系数,我们是0.49。终于,大家开始放下镰刀和锤子,抬头开始讨论——共同富裕。

人口上的忧:

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的人口是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很宽,顶部是老年人,很尖,平均寿命36,新旧更替快,养老压力不大。而今天人均寿命延迟,老年人已达76岁,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轻数量少,往往形成“421”家庭,一个孩子,两位父母,四个(外)祖父母。

没找到相关来源,估计是网友据国统局/2-9/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19)/绘制

有名的“黑河—腾冲线”以东,居住着中国95%的人口,改革开放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城乡差距及人口分布,该如何调整?新一代年轻人,暴富已无可能,要么比上一辈更能任劳任怨、多劳多得,愿意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要么创造更有价值的就业机会,比肩美国创新者,如此,才能支持得起这个家庭结构。对此,我们已有走在前面的例子,比如2016年,阿里双“双11”的创新,一个小时的销售额轻松打败该年美国两个“购物日”的销售总额。拼多多成功带动了下沉人群的消费;微信植入电子钱包,走在了Facebook的前面……这些证明,舶来品也能走出了新花样。

作者从香港去内陆,偏见之人给他说内陆要注意三件事:小偷、假货、偷器官的妓女。来之后,从刚开始的胆战心惊,到慢慢敞开怀报、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和大学生聊、当外教、餐馆服务、租房经历、结交朋友……最后感叹,不管是眼里的万里长城还是苏州运河都是一堵了解中国的高墙,其实,真正的中国在人心里,只有深入青年内心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没有那么浮夸的小偷、假货、偷器官的妓女,现实是多么丰富多彩,就像一顿饭那样,耐人寻味。

D1:现实更具挑战

教育与就业

老一辈穿过打补丁的衣服、饿过肚子、经历过营养不良和艰苦的体力劳动,新的一代,又是独生子女,几乎一个家庭的好几代人全部注意力和资源倾注其一身:学前教育、辅导班、锦衣玉食中成长起来,如此厚望不管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有压力。一个5岁的小孩,他妈妈居然给老师说:“还有13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得准备,让他有竞争优势。”这样的例子,毫不夸张。

从1999大学扩招到2015年,15年间,毕业生人数从100万增长到700万。2018年有750万大学生毕业,激励的竞争环境,考研er可以在图书馆每个月度过320小时,每周超过80小时,牺牲睡眠、舒适、友谊和乐趣。而文中主人翁贝拉为成为一个专业译者,在6000人参考,录取14人,0.2%的概率下和人竞争。谈到政治考试,作者也发现里面暗藏玄机,只要往政治正确方向去写总能得偿所愿。

胡主席曾答布什问

“有哪些事情会让你夜不能寐?”

“每年要创造2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现实情况是,创新速度跟不上,制造业还没向服务业完全转型,大学生不甘心于没有挑战的工作,要求高端工作岗,这是一大难题。

逼不得已的啃老

对于一些人说,好的学历意味娶到一位好的妻子,照顾得了老人,养得了孩子。但大部分因素还是——房子。底层家庭出生的孩子,拿到了好的文凭,闯进大城市,跻身新中产阶层之列。经济增长放缓,高端工作岗缺乏,刚进社会的大学生起薪不高,苹果手机、运动鞋、包包、社交、房租……为了维持身在城市的体面,不得不向家举债——啃老,社会学中叫:“社会性断乳延后”。好在这样的现象是全球性的,文中与欧美做了比较。不过目前社会并没意识到这一普遍性,自力更生、懒汉、读书无用……流言总是不经意间中伤宠儿们。结婚年龄推迟到男27、女25,一线城市女性平均年龄超过30岁。务工带来人口迁移,房价是热门话题,啃老啃到了6个钱包买房。讽刺的是,一边买不起的高价房,一边全国又有6500万套空置房。

房子和婚事

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送上灵魂拷问,婚姻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话题。相亲角的红娘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女性,主要看年龄和身高再加左上角照片;男性,主要看收入和财产,尤其最后一条,而据调查,住房占家庭财富的3/4。老一辈经历过动荡,钱放银行会贬值,房子无疑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多少深爱到最后因此不了了之。作者说:“这里只谈钱、房子、工资。这就像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买肉一样。没人性”这个外国人的举一反三,有意思。就算两人估摸着有能力,愿意一起还房贷,那大城市没家里多少给点支持也吃不消。中国城市居民中,90%的居民都是自有房产,租房似乎还没走进主流文化圈。在“房子、车子、孩子、死”的公式中,压抑点也许就是这种控制年轻人按部就班的步调。电视的生活总是完美:俊男靓女、宝马香车、豪华的公寓、老友记般的感情……绚烂的泡沫已经产生,一旦高不可攀的需求上了弦,这个满足感总要瞄中一环。

消费和急于证明

截止2016年,18~35岁的中国人85%拥有手机,他们聚在一起,各自刷着手机,也许还要打开探探和网友聊上两句,即使暗恋对象就在面前。中国年满18岁的单身群体有两亿,双十一这一节日,利用心理学成功转型为购物狂欢节,2016年,阿里“双11”,一个小时的销售额轻松打败该年美国两个“购物日”的销售总额。新一代群体并不注重买的是什么,而是其代表什么,新车代表什么?iPhone代表什么?品牌代表什么?就算那是一个高仿。社会逻辑是:女人追求高富帅,不高不帅就从经济实力上去弥补,购买力代表安全感,然后才会有后文。告速的经济发展给男性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女性容貌焦虑:自拍、双眼皮健身课……毕竟求偶上的高期待,自身装备也要跟上去。作者总结了三点,购物除了是找对象的契机,在家庭邻里还能带来形象的提升,同时给紧挨着的春节备足礼品,毕竟“他们”会以此评定你的经济状况。三赢。

D2:精神更开创

呼之欲出的性

鲁迅笔下的阿贵不知道怎么对吴妈表达,仅仅是打了几次照面之后,就对吴妈说:“吴妈,想和你困觉。”忍得一阵毒打。不过那时旧社会的事了。

新一代年轻人手机是从自己的手上长出来的。聚会的时候,有男生打开“优衣库事件”的视频进行讨论,惹得旁边女生一阵嘘声,害羞点的,瞪大眼睛,脸色惨白,不知所措,度秒如年。年轻人对性是含蓄的,是暗示性的,同时也是正在被接受的。1989年,15%有婚前性行为,到2009年,这个数字跃升到70%,城市中,这一数字是85%。李银河是年轻人追捧的学界专家,她表示,当代年轻人的性带上了找乐子的嫌疑。年轻一代刷着探探、微信附近的人、tinder、soul……等社交app,性慢满获得接受度。和西方情侣有质的不同,中国情侣相处时,表现出的态度更加温和、更平静、也更牢固。他们的肢体动作带有老夫老妻的默契,有一种被压抑的激情,一种相互依赖的气氛。

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没有性觉醒,只是很含蓄,如果说古罗马性是放纵的、日本是粗暴、狂野的、印度是和宗教联系起来的,那中国古人的性讲究一个“礼”,即规矩。道家说阴阳双修,强调性能养生;儒家讲“食色,性也。”强调性是生孩子,组织家庭,成立家庭这个传统单元。传统儒家社会视贞操为美德,视女性为生育机器,而不是性爱对象,婚前性有着浓厚的道德色彩,而在今天城市中,这些期待已不复存在。女性已经主宰恋爱领域。2015年报告显实,平均每位博士女有将近7段罗曼史。北大统计数据,1995年后生的年轻人,第一次恋爱平均年龄是12岁,失去童贞可能在20岁。但性观念之间也有差异,作者遇到28岁的处男处女,他们对这方面依然侃侃而谈,也不会有什么尴尬。中国在线观看AV的人数远超世界所有国家,贡献了1/3的流量。2015年,有3000万中国人网购性爱玩具,同时线下有两万家情趣实体店,不过很少有人进去。中国虽然制造了全球70%的性爱玩具,但性教育的缺失也是众所周知,大学校园里、厕所旁不停地有宣传“预防艾滋”,暂且把它看作360°大转弯的性知识普及吧。官方也没有提供一个公开交流平台,除了时不时爆出的官员性丑闻。

秘而不宣的性取向

谈性的时候,还有一个性取向话题。城市里,家长们毫不避讳的谈到自己孩子和同性恋孩子玩,那种兴致勃勃的语调表情还带着一点点小优越。2001年起,中华精神科学会已将同性恋或双性恋从《中国医学疾病分类》中删除。专家估计3%~5%的中国人是同性恋,算下来有4000—7000万的样子,国内最大的同性恋网站统计,男同中仅有3%彻底出柜——对朋友、父母和同事坦诚相告。女同稍微高一点:5%,80%告诉过一些朋友,9%彻底没有。李银河是提议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第一人。虽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很难让传统家庭接受这些,但是出柜的家庭最终父母还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接受了事实,实在不行,代孕或领养也不失一个办法。

大部分同性青年依然担当不起婚姻这一家庭事务的责任,婚姻成了家务事后,结婚是一家人的大事,不再是个人选择,所以对于同性恋来说,形婚——男同和女同形式上的配对,这一互助婚姻也成了替代主流。政府拥有儒式的包容,既没说支持LGBT群体,也没大加批评。但也正是这种半推半就的态度,扼杀了这一性取向有趣的群体。因为他们弱势,没有相关的声音相当于没找到相应的社会存在感。

D3:思想更开放

“剩女”的偏见

28岁还是处女尴尬吗?并不。城市大龄女——这一快速现代化的产物,他们有的很优秀,自己就攒下了一套房子,白领,赚钱没时间,独立不靠别人,灵魂不对宁愿养宠物……大都认为27岁还没结婚就变剩女,他们不时要忍受流言偏见,“失败?能力不足?是不是有缺陷?”作者认为,剩女背后的传统思想是最古董、最冥顽不化的。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对受害者加以盘问,等受害者提交答案,他就成功将之归类,贴上标签,上架储藏。

旅游和自由

庞大的人口规模催生了庞大的旅游市场。2015年,国内游达40多亿人次,国外游达1.2亿。时代变了,以前单身族,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签证还不好申请,“现在10个人组团,全单身,领事馆等不及要发签发给我们。”时代变了。据估计到2025年,护照的拥有率将达到12%。国家关注大众旅游,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所有人的必需品。作者用杜甫的一句诗写出了新一代青年的内心精神追求:“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饮食文化

中国精神文化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川鲁粤苏四大菜系,有人说不了解饮食,也就无法了解中国。大众哲学的一些学者谈到中西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饮食和男女的区别——西方受性欲驱使,中国受食欲驱使。这一解说也挺有意思。文中说中国是用肚自来思考和感受的,吃是发泄的途径,一顿饭可以提振士气、可以充当和事佬、可以治疗家庭创伤、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可以是一根橄榄枝、可以是杀人不见血的战场,小编也觉得此段分析特别到位、很独特、精辟的中国饮食文化解读。

小编也想说,人生还有什么追求呢?该吃吃该喝喝,特别对于我们独生子女一辈,群体友谊是值得保护和追求的理想。对于城市打拼族更是如此,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系多么重要。最喜欢给朋友讲的话就是:都是一起在一口锅里吃过火锅,尝过彼此口水,相濡以沫的兄弟,哈哈哈。“陌生人才说谢谢,因为是朋友,所以就该那样。”这个说法,尽管部分人比较排斥,但也比较符合世情。

D4:国家话事权的新一代

学霸和留学

中国培养了大批大批的学霸,越来越多人高中就读了国际学校,直接申请国外大学。根据人民日报,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未来的世界性强国的中国梦需要人才,不怕受西方思想影响也要鼓励留学,2007—2016年,海外留学平均每年增加20%,2015年出国留学超过50万人,总共有100万留学海外。其中留美就有1/3,而美国留学生有1/3就是中国人。原以为僵硬的培养体系培养的学生只擅长填空,不擅长解决问题,因为中国大学的录取体系完全靠高考分数,可谓一局定乾坤。但中国学生留学期间在国外的突出表现、好奇心和勤奋刻苦赢得了教授们的敬佩。国内诱人的政策、正在努力净化的环境,可靠的资源渠道和关系网络、国外工作签难等因素也吸引了大部分海归回国创业,2015年,留美百分之七八十都回国了。

青年的政治积极性

我们是数字土著,一出生个就赶上了互联网,看美剧、追西方时尚、关心西方政治,同时又是经受爱国主义洗礼的一代人,在政治教育强烈刻意的渲染下,百年屈辱和而今的骄傲在我们心头产生复杂情绪,这些都主导着国家的走向。中国铁路超过8万公里,2万公里可以跑高铁,高铁里程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中国人也不再是外国影片中苦大仇深的形象,一个个演员苦练英语走向好莱坞树立形象功成名就的故事,国家入选G20,商业头羊阿里2014年创下全球市值最大的ipo上市。这些发展,见证了中国快速巨大的变化,见证了党的领导,党员发展到9000万的规模。快速巨大的变化、西式民主的笑话……已经让青年发自内心的意识到中国有自己定义的民主,新一代青年更加雄心勃勃,积极投入公务员体系要想一展身手,有着改变社会的报负。书中也谈到,人浮于事、工资低、经济社会抓经济的现状,这些是大部分青年梦想的障碍和束缚。习主席曾告诫北大学生:当官就不要想发财,发财就不要想当官。上台以来,我们见证了党中央的威力,大老虎连连被连根拔起,铁饭碗变金饭碗已是刀口舔血的操作。总之,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风险暗藏同时,也有让人惊喜的机遇,都是未知。

戴三才22岁毕业开始了解中国,28岁出版此书,不是什么社会学或人类学专业,以一个文学专业的笔法缓缓道来,其中有些句子特别精彩有嚼劲,最主要是讲出了大部分当局者内心中想说但又觉得说出来很奇奇怪怪、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数据引用详实,小编仔细琢磨,对我一个时事狂热迷来说,也暗暗惊叹:“才呆了这么几年,居然比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人还有懂内情?”作者全程洋洋洒洒的一派乐观主义青年形象,中肯不浮夸,有些幽默搞笑片段让人哈哈大笑,确实值得青年群体一口气读完,特别是95后刚进社会还磕磕碰碰没整明白的群体。(小编96年)


关注微信公众号:银河系青年,了解更多。

相信时间的力量,做一件简单而又有价值的小事,一直做,坚持做,等待时间去赋予其意义。记录生活中值得耐人寻味、值得铭记的瞬间,分享生活随笔、个人感悟、通识知识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