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湯姆
黃湯姆

地圖癡迷者。

一條百年水路的身世追索,與轉瞬間的水泥封埋

(编辑过)
編按:二日晚間得知,下午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遺構已被灌漿。這條百年歷史的水道,始自最初的牛埔庄西側田野、流淌於大稻埕旁、轉折於淡水線鐵路、穿過改正後的宮前町街區、蜿蜒敕使街道東方最後水田的河,一日內快速為水泥封埋。

❝農業社會的灌溉規劃或都市化初啟時的排水設計,同樣都是歷史的一頁,而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的意義,既在於這場日治時期的都市化初啟,亦承繼了清領時期雙連陂的部分身世,它本身就反應了台北河流的雙重性格以及都市地理的層累狀態。❞ 

調查至此,寫作中的尋河啟事已成墓誌,連它的名字,我們都還沒來得及說出。重整內文、更改標題,附上相關圖資連結,重新發布。   

…………………………………………………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身分判釋 

因中研院GIS專題中心轉貼民安里里民求助訊息,得知中山北路二段84巷位址,有疑似霧裡薛圳牛埔支線圳道出土,一日晚上九點多至現場。經比對戰時美軍航拍、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日治測量原圖,及現場訪問在地人士工程前水流方向,初步判斷該水道為日治中後期營建之排水路,非牛埔支線圳道。以下簡述判釋過程:

一、一九三九年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顯示,第二霧裡薛支線於今日民生東路一段一帶分水,牛埔支線往西流、西新庄子支線往北流。然則現場水流由西往東,與牛埔支線水道流向不符。

二、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與日治測量原圖顯示,牛埔支線圳道位於今日民生西路路基北側,而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則位於路基南側。

三、現場比對一九四四年九月九日美軍航拍(見《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頁46),為目前掌握該區域最早之大比例尺航照。彼時牛埔支線尾水尚可辨識,但前段已經被建築覆蓋。(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上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五日影像也可見牛埔支線尾水,以及美軍轟炸造成的彈坑。)而當時宮前町南端、接近御成町處,可見一條約八十度走向之未加蓋排水道,穿過敕使街道轉成九十度流向,而後在僅存的水田間蜿蜒,終流入特一號大排。

綜合以上,以及之前對浮光書店周邊舊建築的考據(排水道的營建時間,會與周邊區域由農地改劃為街區之時間接近),現場初步判斷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為日治中後期營建之排水路,非牛埔支線圳道。

非圳道並不會減損該水路價值,當代人們認為圳道為歷史遺產、近似舊日自然環境,而排水溝於當代語境裡偏負面。實則不然,無論灌溉圳道或排水設計,都一定程度利用自然也改造自然。以西新庄子支線為例,它北行後是在今日濱江街西端附近以水橋跨越特一號大排,再往東、往南流淌,尾端是今日行天宮一帶,工程設計遠較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複雜。討論這條水路,必須回到它誕生的歷史現場裡,它承載的可能比水圳更多。

稍晚返家後,我再檢視百年歷史地圖與臺灣水圳文化網上其他圖資,有更進一步的發現。

比對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與一九二五年測圖的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臺北東部圖幅,可以辨識從雙連陂水域到新修排水路的變化。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為陸地測量部測圖,精度甚佳,其所顯示的排水路路徑,與中山北路二段84巷水路位址及其延伸有顯著差距(同樣差距也反應在日治測量原圖上),排水路過淡水線鐵路後走向約六十度、過敕使街道轉為一百零五度。再溯及一九一八年瑠公圳及大坪林圳圳路圖,牛埔仔街北的排水路與周邊灌溉系統關係更為清楚,其交會處,牛埔排水路在下、第二霧裡薛支線在上,而後始分水為牛埔與西新庄子支線。

注意這張一九一八年瑠公圳及大坪林圳圳路圖(https://reurl.cc/Gkpp2y),牛埔排水路在過淡水線鐵道後,其北側有另一條支溝,一九二八年瑠公水利組合水路圖也同樣畫出它來,這條支溝才是我們所尋找的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戰時航拍中穿過宮前町往敕使街道、特一號大排方向的水路。至此可以推定,牛埔排水路與牛埔支線俱是一九一零年代填平雙連陂時,同時規劃的農業灌排系統(以埤圳整理工事為參考基準,排除原雙連陂埤水的時間點是一九一二年);而在排水路規劃前,民生西路路基南側的線狀街區也已成形,故牛埔排水路北側、街區後方的這條排水支溝,應即劃設於同時。

換言之,我們在中山北路二段84巷位址現場所見的都市排水道,已有超過百年的身世,只是在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被表現出來的只有主排水路,而無支溝與牛埔支線。值得一提的是,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上,御成町三字被壓在排水路上,但若檢視一九二二年改正町名臺北市街圖,當時的牛埔排水路,本身即是改正町名時,宮前町與御成町町界處。地名、界線乃至於行政區劃的改變,再再指涉了台北現代初啟。

二日早上我繼續閱讀圖資,請再留心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上的一九一零年臺北市區改正圖,其上道路、街區、鐵路與原雙連陂水岸的相對位置,84巷這條排水支溝的路線接近原雙連陂北岸,該處街區最初的人家,應該就看著後門的大陂變為小河。同樣,主排水路的路線設計亦與原雙連陂南岸地勢有所關連。(即人字型雙連陂那一「丿」的右側。)二日稍晚透過中研院GIS專題中心協助,查詢到一九三三年台北市火災保險特殊地圖,No.44圖幅中支溝與主排水路同時存在,確認兩條水路自一九一八、一九二八以來的延續狀態,及支溝形狀的精確描繪及與街區建物之關聯。(因火保地圖的特殊性質,其對城市區劃、地番、地目、道路、河流、特種建物的描繪,相較其他地圖更佳。)

找河的故事不會停在這裡,我們再回頭看一九四四年美軍航拍,以及隔年初陸軍製圖局(Army Map Service)編製的萬分之一台北松山圖(大稻埕一帶修測所本,就是九月九日這天的4MB155任務)。大稻埕市街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牛埔主排水路的河跡,但過了淡水線鐵路後它改往北走,接上了一九一八年時已見的這條支溝(這部分水路是美軍情報判釋人員也清楚掌握到的),而過了敕使街道的河道也非原本主排水下游,而是新築的九十度走向水道。

航照判釋無法確定我在現場所見的基石與紅磚材料確切施作於何時,但可以確定的是,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成形於一零年代雙連陂被填平之際,先作為牛埔排水路的支溝,日治後期的新一波都市改造裡,它又成為了牛埔排水路的主河道。以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上兩份不同時間點的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為參考,此波都市改造時間點當在一九三九年圖之前;而台北舊地籍圖上,也記錄了原有牛埔排水的地目由「水」改為「建」的土地使用類別變更。蕭文杰老師曾留言指出,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現場應有兩個時期以上的堆疊。延伸推測,最初應僅有砌石護岸,北岸街區增建或南岸原有農田在一九三九年前這波都市改造中轉為建地時,始再增加護岸上層磚構。(補充四日現場的李先生訪問,他表示紅磚為一九六三至六五年間增築,並提到此前還曾用水泥板補強護岸,相關建築材料與年代,值得更多調查。)(補充十六日林先生訪問,確認早期為預鑄水泥板護岸、並以水泥橫梁支撐,紅磚確認為水泥板拆除後增築,底層砌石尚無法確認。)

農業社會的灌溉規劃或都市化初啟時的排水設計,同樣都是歷史的一頁,而中山北路二段84巷舊水路的意義,既在於這場日治時期的都市化初啟,亦承繼了清領時期雙連陂的部分身世,它本身就反應了台北河流的雙重性格以及都市地理的層累狀態。回到美軍拍攝這天所見,水路象徵台北都市大稻埕核心區的東拓,它潛下彼時的敕使街道今天的中山北路底下,再浮現後筆直穿過一批新建日式住宅,它見過林森北路路基旁還是水田的景象,蜿蜒其中,連結至特一號大排的擘劃。日治末期大稻埕最後的繁華日常、還未完全消逝的田園風景,停駐於此幀快門。

把這條河放入雙連的歷史與台北空間發展來看,是條很迷人會有很多故事的水路。不是牛埔支線,那就找出它真正的名字吧。
 

┃參考資料: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臺灣水圳文化網/瑠公圳相關圖籍 http://gis.rchss.sinica.edu.tw/canal/?p=53
戰前期台灣火災保險特殊地圖集成 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7940&lang=zh-tw  

┃影像記錄:好人好室 x 七二聚場
https://reurl.cc/L1llGL

┃媒體追蹤報導(灌漿現場):
https://reurl.cc/VaM02b

┃田野訪談(你的名字):
https://reurl.cc/72dzr1 
 
Matters備忘:本文原發於11/1湯姆臉書,後經不斷修訂,最後增補為11/5。11/16移轉至Matters,並補充最新訪談。
第二十一照相偵察中隊拍攝 任務編號:4MB155 影像日期:1944/9/9 上方為飛行朝向,標示處為該百年水道,水流方向往下。牛埔支線尾水在右上方農田間。當代居民可循中山北路或淡水線鐵道快速定位所見。 中研院GIS專題中心/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