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旅者
不务正业的旅者

旅居法国,曾从事法律工作十年,现无主业,以研究为名旅行,爱写字。

“读”一个故事给你听

声音和文字的共舞,作者、读者与听者的相遇。

最近朋友做了一个音频节目,叫做“她写她说”,由女生来朗读女性作家的作品片段,跟我说欢迎投稿。我很喜欢这个想法。刚好前段时间读了一个塞内加尔作家的作品,很喜欢她文字的韵律,当时自己也有朗读的冲动,又听了朋友发布的前两期内容,更加跃跃欲试,于是自己也录了一个短篇。

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们总说“读书、读书”,但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读”过书了。印象中还在小学、还有“早读”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我不喜欢“读”书,而更偏爱“看”书,尤其是如果我真的喜欢那本书的话。“读”似乎会打断我思绪和情感的流动,而“看”则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在静默里进入另一个世界。

但这次读这个短篇,很意外地发现“朗读”这件事情,给了我全新的感觉。这次读的,是津巴布韦作家布拉瓦约的短篇小说 Snapshots. 小说是几个月前看的,非常喜欢。但这并不是一篇易读的小说,因为故事太沉重了。而作者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冷眼旁观式的语调在讲述,而且全篇都用第二人称,给人感觉被强逼着代入主人公的角色。我读小说本就不多,印象中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当时给我很强的震撼。短短十页纸,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就只是一个家庭的日常。你看着他们的人生在你面前展开,你等着一个转折,就如故事里的人也等着一个转折。然而并没有转折,只有烟圈一样一个个消散的希望,和生命。而作者就用那样理所当然的语调在讲述着这些消散和凋零。到故事结束的时候,主人公留下了一个印记,而读者只剩下唏嘘。

津巴布韦作家布拉瓦约

那种感觉,大概就是现在流行语中的“意难平”吧。什么东西似乎沉重地堵在心里,可是又轻飘飘的触摸不到。但这次“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却惊讶地发现那个沉重而又轻忽的东西,似乎在朗读中被释放了出去。我录完自己重听的时候,仍然有那种沉重和堵塞的感觉,但在朗读的时候,情绪的通道似乎是顺畅的。发出声音似乎已经是一种宣泄,让那些像羽毛一样一片一片累积成堆的情绪得以抒发。

在读的过程中,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也变得更深刻和丰富。对我来说,这篇小说最有力量的地方,是作者作为讲述者的全知视角让她已经知道了、并且预言了不可避免的悲剧,而主人公却仍然带着希望,在接踵而来的艰难中挣扎着、努力着。作者那种理所当然的叙事语调更加重了二者之间的张力和故事的悲剧感,激起读者心中五味杂陈的情绪。

几个月前我看这篇小说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次朗读,却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让我想起一个给我类似感觉的日本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

电影的主人公总是在小本子上画画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1943年的广岛。到后半段,屏幕上开始显示日期并一天天往后推进:1945年,7月x号。观众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剧中人不知道。女主角仍然带着她迷迷糊糊的表情,每天在涂鸦本上画下她的生活、她的希冀。你感觉就像眼睁睁地看着她向深渊坠落而不自知,你的心也跟着下沉。偏偏影片的画风和叙事都是清淡而克制的,又让那沉重显得没有落脚处。不过这电影的最后还是带着希望的,女主角感谢男主角在“世界的角落”找到了她,我也感谢漫画作者在被惯常战争叙事所遗忘的地方“找到了”这些生动的灵魂。

“她写她说”这个节目,也是一种“找寻”吧。找寻那些跨越不同的时空而仍然引起我们共鸣的文字,和文字背后那些鲜活的、真实的女性。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理解和呈现的过程。作者和听者中间,又加上了朗读者的声音和情绪,三者的经验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不同于自己看书的场域和体验。我自己因为平常也很少“听书”,所以这次真的是全新的发现,很是兴奋。

放上 Snapshots 的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链接。节目里还有其他主播读的其他选段,都是很棒的分享,欢迎围观和关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