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a
Lola

来自边疆地区的年轻人 https://m.cmx.im/@lola

建水草芽米线,荷花池边读书人

我对这个地方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它过分迷恋时间,自信于自身的经验,甘愿落后于整个时代。八九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本篇为正式写建水之前的先导篇,讲述我14岁时想成为在荷花池边读书的人而付出的努力。(瞎说的)

 

我住的附近有一家建水草芽米线,因为前方地铁施工,建起了围挡,连上这家店内的一整条街都被“藏”起来了,不容易找。

 

起初是朋友推荐的一家卤面在这里,沿着导航指示找过来的。卖卤面的过时就不卖了,食客还须得在中午一点之前过去。我们不知道这个规矩,于是第一次就扑了空。

 

但无意中发现旁边竟有一家建水草芽米线,听老板和店员的口音正是建水人。一时兴起便进去坐了坐,点的是红汤牛肉米线、清汤草芽米线。也都是过桥米线的做法,只是将料都放好到了汤里,除了佐料,帽子有酥肉、氽肉、草芽,还有两颗鹌鹑蛋。剩下米线、卷粉让客人自己烫,吃多少,烫多少,不加钱。

 

这家招牌虽然打的是建水草芽米线,但卖的种类还是庞杂了一些,可能是离开家乡来到此地,根据食客口味做了一定改良。在建水,一家米线馆通常就只卖一种米线,只是档次不同,价格许是6元、7元、8元、10元、12元不等。加的帽子(肉)种类多了,价格就高了,这倒是十分公道、实惠。

 

这家草芽米线的味道,和云南任何一个地方美名远扬的草芽米线都相似,烫厚而香,或是有些店家干脆就放过桥汤的调料包,其他都没有多大区别。除了这碗汤,我还想念酥肉的味道。在昆明常吃的是小锅米线,是不放香酥肉的。来过这家建水草芽米线,我心里想,这该是昆明最好吃的香酥了。

 

也是坐在这里,我回想起在建水生活的时光,回想起更多的细节。因何而去,吃什么,玩什么,身边都有谁。

 

我第一次对建水有深刻印象,大约是在2012年。那时在文庙看见许多读书的孩子,荷花池边,凉亭里,廊檐下,树下,还有台阶上坐着的,我像是无意中闯入了一个本不存在的地方。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文庙只是游玩的地方。我远道而来,只是为了看看它的景色。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一切都在激发我想象:从前有人在这里读书呢,站在这里就能听见读书声。我对“喜爱读书”这件事有好感,于是抬头看见想象中的场景,心里又惊又喜,说不出话来。

 

那时我便想,我以后也要来这里读书。

 

十五岁的时候,我真的就在文庙隔壁读书,与文庙只有一墙之隔。甚至还有一扇红木门,可以直通文庙。我来得太晚了,那扇门一直紧闭着,只有在每年祭孔的时候,才允许学校参加祭孔仪式的学生从那里穿过去。

 

我听从前就在这里读书的同学说,夏天的时候,他们就从那扇门去文庙,在太液池里摘荷叶、莲蓬,然后送到学校食堂去,好心肠的阿姨会煮荷叶粥、莲子粥送给他们吃。可我如今来得太晚了,没有这种机会了。

 

报名入学那一天,正值青春期的我还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他们恐吓我,不再送我去了。我心里又气又急,想到自己最终不能成为在荷花池边读书的人了,于是眼泪扑簌直下。父母也只是置气,也只会这样一件“法宝”,后来还是送我去了。

 

我还记得那天下着雨,我们到的时候天却意外放晴了,路面也正慢慢变干。我曾经在文庙见过的读书场景,在学校的凤凰树下又见到了,因此惊喜异常,心想: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呀。学校每一个看起来闲适的角落,都有人在读书。

 

那时候的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对“喜爱读书”这件事心存幻想,见别人读书就高兴,更何况是在荷花池边、凤凰树下读书。

 

如今想来,也不全然是我年少无知的结果。那是八九年前,那更是建水,我对这个地方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它过分地迷恋着时间,自信于自己的经验,是甘愿落后于整个时代的。八九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总是忍不住讲起建水的事,于是就真的动身去了建水,果然与我想象中的相差无几。

 

回来后又坐在这家异乡的建水草芽米线,注视着面前的汤碗水汽升腾,不禁出神,只觉得和我十年前坐在永祯巷的米线馆是一样的。十年后再回到这里,亦如我今日回到建水永祯巷的米线馆。


欢迎订阅:https://liker.land/terminus/civic

来这里玩:https://liker.social/@lola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