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醒
角醒

<角醒>是由大角咀街坊自發成立的社區報,由2020年起,每2個月發行一次。在大時代洪流下,我們選擇從小處出發,在角落處點一盞燈。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製作團體,請填妥以下資料,我們將於稍後聯絡你: https://forms.gle/Cp78YdYSs71bn4zu6 如果你是大角咀商戶,歡迎加入成為派發點: https://forms.gle/ZWCmSUYqwhEYiPR19

角落人生 與大角咀結緣50載老街坊

「角落人生」是一班年青人連同傷殘人士一同訪問區內長者的項目,由太古地產贊助,旨在推動傷健及長幼共融。)

文/記者 : Cathy Luk

樂見社區發展 變得更整齊企理

從奧海城沿著馬路一直走著走著,過了港鐵奧運站,眼前所見是五六十年代興建的唐樓,每楝不過二十層,有些住戶在窗外晾了衣服,不同顏色,為這條街道增添了色彩,慢慢進入居民日常生活地帶,有五金舖,再隔沒多遠便有間燒臘飯店,門外站著穿背心短褲人字拖的叔叔正在斬叉燒,燒鴨看來也很不錯吧!還有賣衣服的車仔檔,轉個街角就有放滿新鮮蔬菜的店舖,隔鄰便到了一條毫不起眼的後巷,巷口有一座配匙小檔。那檔口雖小,卻成了街坊的聚腳點,我們就在這裏認識了每天都來閒坐的老街坊陳先生。

年過六十的陳先生就在這個大角咀小社區住了超過半個世紀。他年幼時在港島區香港政府大球場附近居住,直至15歲便舉家搬過來大角咀,他由讀書、工作、結婚到有孩子,都沒離開過這個社區,甚至由那年開始便一直住在幾百平方呎的唐樓單位內到現在。家在這裡,根也在這裡。


年輕時製造業蓬勃 在家附近錶殻廠打工

陳先生對大角咀的熟悉,隨口都說得出每條街每座樓甚至每間店舖的變化。他站在配匙檔前,指向街道的遠處說,六七十年代的大角咀仍是小港灣,還有一個維修船隻的船塢,到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的全盛時期,正值壯年的陳先生便在錶殻廠工作,工廠就在大角咀洋松街,也離他的家不遠。

錶殻廠內有不同的工種,陳先生負責打磨錶殼,他說那些錶殻用料都是銅造的,然後他舉起手指著戴在腕上的手錶說:「同依家嘅電子錶唔同,我哋以前做嘅都係呢種(機械錶)。」那個年代,工廠生產的大多出口去外國,主要市場為美國和歐洲等地。

從大角咀說到香港製造業,應該都是陳先生最擅長的話題,他說:「以前製造業,電子業很興旺,不過製衣才是最多人做,最蓬勃時期大約有1000間吧!不過,那時的製造業做錶殼仍是最出名的,用料除了銅,亦有鋁。」

陳先生繼續話當年:「那時在工廠上班,午飯時間有四十五分鐘,我就會去附近沙地和朋友踢波,很滿足,當年來說已是最佳娛樂了。」陳先生仍然記得工廠的名稱叫大新,他在那裏打工十幾年,每月人工三千多元,但當時的物價較現在低得多,陳先生每日可用十元,那個年頭,吃碗雲吞麵約一元五角。


製造業北移 轉型當維修技工

不過,隨着八十年代製造業生產線陸續搬上內地發展,令陳先生也需要轉型,從那時開始他才離開大角咀這個社區。他做過發電廠維修技工,也做過裝修,總之有人聘請就去做。其後他加入當年的地鐵做維修,一做就十幾年。

直至今年,陳先生才正式退休,數算一下,大半生都活在大角咀,由青少年時期在學,到出來工作,以至拍拖、結婚到子女出生、成長,逾五十載的人生階段就像火車沿著路軌前行般,簡單而沒有偏差。


退休後新規律:配匙檔前打牙骹 傍晚回家煮飯

滄海桑田,陳先生見證著這裡的變遷,他再指向街道的另一邊介紹說,那裏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都已經築起豪宅了。正當許多人在懷緬舊建築的味道之際,陳先生卻欣賞社區的新發展,他認為感覺令整個社區都變得整齊企理了,例如巿政大樓有冷氣,又令街巿歸一了,區內以往無泳池,現在又有了,還有球場,街坊多了地方可做運動,當然亦不能缺少圖書館。在他口中,感覺整個社區就是越變越好。

陳先生因為退休後時間多了,於是常在區內閒遊,有一天見到配匙檔外有幾張膠櫈,便坐下來聊天,一坐就坐到像例行公事般,每天如是,買完餸便前來,和街坊打牙骹打到夠鐘了就回家煮飯。

夕陽西下,陳先生拿著家中鎖匙,伸一伸懶腰,便悠閒地步行回家,準備為家人煮晚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