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醒
角醒

<角醒>是由大角咀街坊自發成立的社區報,由2020年起,每2個月發行一次。在大時代洪流下,我們選擇從小處出發,在角落處點一盞燈。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製作團體,請填妥以下資料,我們將於稍後聯絡你: https://forms.gle/Cp78YdYSs71bn4zu6 如果你是大角咀商戶,歡迎加入成為派發點: https://forms.gle/ZWCmSUYqwhEYiPR19

角落人生 亨女:「從沒想過搬,因我家就在這裡!」

(编辑过)
「角落人生」是一班年青人連同傷殘人士一同訪問區內長者的項目,由太古地產贊助,旨在推動傷健及長幼共融。)

文/記者:羅佩貞 相片:「華亨機器廠」後人提供

我們相約亨女於大角咀一間較時尚的咖啡店進行訪問,希望了解她在這個地方的生活。她想了想就由兒時開始說起了,時光彷彿一下子由廿一世紀回到六十年代初。

亨女在香港出生,一直住在大角咀,可說是見證著大角咀多年來的變遷及發展。當年她與父母住在大角咀福全街的一棟唐樓,樓下則是父母所開的橡膠生意店舖「華亨機器出品樹膠廠」。

「華亨機器出品樹膠廠」舖正面 左方就是亨女提及爸爸擁有的轎車 鄰舖「瑞昌隆」為糖果舖 相片拍攝角度約在現時福全街三十七號


當時大角咀仍屬頗落後地區,除了多工廠,就是舊樓,甚至是戰前樓宇。正想聽她娓娓道來,沒料到亨女跟我們分享的第一件事就已經這麼有趣:。她憶說在六十年代初,居所比較簡陋,並沒有沖水馬桶,多以旱廁為主。每晚深夜一時,夜闌人靜,從遠處聽到木屐聲,慢慢逐漸步近,看到有人用擔挑前後挑著兩個木桶,由樓上至樓下逐家逐戶收集糞便(俗稱:倒夜香),再運送到當時旺角道豪華戲院對面一個休憇地方作收集處。相比起現今,很多住宅都有獨立洗手間,生活質素確實進步很多。

亨女的父母都比較新潮,爸爸更十分活躍,每逢假日總會駕車載著兒女到港九新界四處遊玩,而媽媽則十分能幹、勤力,除了照顧家人起居飲食外,需要時更會到店舖幫手。聽亨女說,那年代的交通沒那麼發達,街上多見貨車,而私家車在福全街只有三輛,其中一輛就是屬於亨女的爸爸了。

亨女的爸爸及其他家族成員在轎車前留影


香港於六、七十年代開始經濟起飛,大角咀道與埃華街交界至福全街、洋松街,再一路向北伸展至柳樹街,差不多全都是工廠,多是做製衣、玩具及鐘錶,成行成市。此外亦甚多銀行分行,相信是方便商家及工人提款存款吧!

當時亨女的父母已在大角咀福全街經營橡膠家族生意,於一棟四層高的唐樓以「下舖上居」方式營運。那時並沒有樓宇名稱,只有門牌號數,而且商住混合的情況很常見,樓上住人,樓下有著不同店舖在做生意。甚至部份樓上也是營業的,所以不難看到一些舊樓地下的餐廳放置有「樓上雅座」的招牌,地下樓上皆是做生意的地方。

樹膠廠對出大街,圖下方為樹膠製成品 對面為「鄧芬記製造廠」


他們的橡膠生意,由製膠到客製膠品都有,例如訂製工業用之橡膠軸心、機器零件等。客人落單後,她爸會根據客人要求之大小、硬度、顏色、性能(防油、防火等),先繪圖後做工模,再進行化膠程序。原來當年有很多印刷、製造布匹及膠袋等的機器,都必需有這類橡膠軸心。聽亨女說,當年很少人經營橡膠生意,因為製作技術未普及。她爸爸年輕時,曾在旺角跟來自日本的橡膠業師傅工作,由於天資聰敏,很快學會了一些技巧,後來在大角咀自立門戶接生意。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很多工業開始式微,大量生產工序北移中國大陸,香港很多行業也轉型增值,直至千禧年代,他們的橡膠生意才正式結業。大膽問亨女,大角咀可有甚麼地方讓她討厭的?她直言最討厭以前的工廠區,因經常有貨車上落貨,總是塞車,而且每天上下班時間,除了幾條大街外,連橫街如菩提街、松樹街,都鋪滿行人,擠擁情況可想而知。特別一提菩提街更是舊時大角咀夜市食街,名菜如:東風螺或蚌、泥鯭粥,到週末更有唱大戲、不同的時代流行曲等。

再問她有甚麼情景比較深刻?她隨即興奮地說,午膳時間的市景甚是經典回憶,當年流行包伙食,亦有不少人帶飯上班,就是用那種兩三層的銻飯壼。每當飯後,工人都愛走到洋松街上買水果。檔主用一把長刀,身手敏捷,不消幾秒就把一個梨子的皮削得乾乾淨淨。那時販賣的水果不及現今琳瑯滿目,大多只有梨、橙、柚子之類,工人買了就直接拿著一邊走一邊吃;街頭上還有零食檔,當中最受歡迎的零食莫過於酸薑蕎頭了。除了吃的,街上更有不少商舖售賣衣服鞋襪。很多商舖於午膳時間,人流穿梭之際,將貨品盡量擺出路邊,以爭取更大生意額。我們聽了只是幻想一下,已感到當年的熱鬧氣氛!

話雖如此,但總不及現在繁盛。自從一九九六年興建了港鐵奧運站後,帶動了當區的地產發展及經濟活動,拆卸很多舊樓不斷發展,至奧海城一、二、三期商場落成,其間變化真的很大。

說著大角咀的今昔對比,以前較多小山丘,現在則有大片填海用地。環境雖然不斷轉變,但發覺原來也有一樣東西似乎沒有多大改變,那就是街道的錯綜複雜。以旺角彌敦道為例,多以直排及橫排居多,只要認著主要大道,就不難找出橫街窄巷位置;但偏偏大角咀很多街道卻呈斜型,未知是否因沿岸填海,受地勢影響而建。就連的士司機也需請當區乘客帶路,區外人仍覺得街道複雜,站在當中不易定位,甚至瞬間迷失方向。也許這正正是大角咀的一個特色。

最後問亨女,對於大角咀,她可有甚麼期望?她思考片刻,有感大角咀發展後,人口增長迅速,卻欠缺公共空間,小朋友沒足夠地方走動。若能增加公共設施、社區活動,相信對整個社區都有益處。

整個訪問輕鬆愉快,閒談間更聽到亨女提及不少昔日的兒時往事。父母思想開明,媽媽勤力,爸爸瀟灑且愛「吹水」,總四處找人閒聊。亨女猶記得兒時,媽媽煮好飯後,常叫她外出找爸爸回來吃飯。她經過大街小巷,不須揚聲,自然有街坊指向前方說「又找爸爸嗎?他在前面啊!」。就是這種溫馨的鄰里關係,讓我們更懷念昔日的人與事呢!

「華亨機器出品樹膠廠門牌」及當時店舖使用的六位數字電話


「奧運站」得名由來:原來起初計劃命名為大角咀站,剛巧當時一九九六年,港隊滑浪風帆選手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因此為紀念此事而命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