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ri
Suiri

大家好!! 我是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二年級學生 水沼翠里 這帳號是為了交心理學的作業建立的!✌︎ 歡迎大家來跟我討論喔!!

內省力


經由10/14的TA課討論,我發現我的內省智能可能還不錯。舉一個例子,我現在有Instagram的個人帳號(有點類似小帳,只有自己看得到),是沒有公開的私人帳號,也沒有人追蹤,我每天都會發一些照片在此帳號中,以留言的方式寫日記,紀錄當天有趣的事情,或是需要改進的事情,想要感謝的人,有沒有什麼是可以做到更好的?明天可以做什麼,或是對未來的自己想說的話等等。除了日記外,我還從2013年開始紀錄在台灣學校讀書的心得與一些瑣碎的日常生活小確幸,平日的新發現或是我心境的變化等,發現幾乎每天都有在檢討自己,而且也持續一陣子了。

  關於學習模式,我好像比較特別一點。如果以我自己的觀點分析的話,我認為目前的我在任何環境下(只要沒有太誇張)都能學習。高中時期,我會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當初因為我的班級同學幾乎都沒有認真上課、讀書,娛樂性質太高,也非常的吵鬧,上課無法專心,所以我當時認為我可能是因為環境太吵鬧的關係而無法專心,學測前就請了長假,不去學校在家裡自己讀書。當初的我也認為上課聽老師授課的意義其實不大(除了一些理科,老師會講解邏輯概念),我當時程度其實也是在班上算是不錯的,所以上課內容對我來說也蠻簡單,不想配合其他人的進度,所以就學會了自立自強自學讀書,自己預習。還有我認為還是要自己主動學習、去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光是聽老師上課或是去補習班聽課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基本上都會先在家裡自學,把課本都讀過一遍之後有問題再問老師。到了大學,很少課的考試採取跟高中一樣的模式,所以我也開始重新思考,什麼學習模式適合大學時期的我?我透過每天不斷的內省,從根本上的問題開始思考、解決,像是睡眠、運動、環境、食物攝取、注意飲水量(每天都要喝2L)等......檢討各種可能性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如果簡單做個總結的話,我發現每天規律生活,確保足夠的睡眠,運動量也要夠(這是非常客製化的問題,我也是藉由長期的觀察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與運動量等),就有辦法認真學習,時間再短還是能專注在眼前的事情。除此之外,我比起其他人滑社群軟體的時間也比較少(是自己刻意減少的),也比較不會分心,也能把正常人滑手機時間花在其他我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所以每天的生活都非常規律,心智狀態也非常好(因為飲食正確,運動量也足夠)。 

  其實我以前的生活狀態與心裡狀態並沒有這麼好。我一直以來都是沒有自信的人,但因為以前比較沒有內省能力,也沒有仔細想過究竟是什麼事,造成我那麼沒有信心。或許是考試考不好、沒有得到成功的經驗、以前被其他人罵過、跟其他人比較、或是有經歷過大失敗等......關於考試考不好造成我的信心低落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當時還是有「考試考好就是聰明」的氣氛,許多學生與老師甚至是家長認為考試表現就是判斷那個人智力的標準。說坦白我真的非常不擅長考試,是複習很久還是考不好(說不定是讀書方法或是方向不對)的那種人,也容易緊張,犯下粗心大錯。因此每次考試考不好,我就會感到沮喪,老師都只讚美考試分數高的學生,懲罰考不好的學生,導致學生會認為考試考差就是不對的行為。實際上,學生光是忙學校課業就能忙好久了,很少學還能挪出時間專注在課業以外的事情,所以視野可能比較狹隘,「考試」於是形成了判斷一個人聰明或是不聰明的最容易的特質。

  但這想法大錯特錯,實際上考試只能看出一些特質。就像課本上也提到,許多專家提出有關「智力」的定義,並把智力看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且這些不同系統間也是會彼此互相影響的,所以「智能」並不是絕對的概念。像是多元智能理論提到了八種明顯區分開來且獨立運作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者智能。雖然考試可能考不好,但我會拉小提琴、彈吉他、彈鋼琴,或是其他一些簡單的樂器,且比起其他同年紀的孩子學的比較快,這就是音樂智能相對比較高的例子,同時我也擅長許多種運動,尤其像是花式溜冰等需要透過長期訓練才能學會的運動,或是需要平衡感的獨輪車等,我也能快速掌握沒有學過的運動之訣竅,練一下便能上手(但無法跟專業人士比較),目前沒有特別不擅長的運動,因此我也具備著肢體動覺的智能。我也擅長藉由觀察他人臉色來了解他情緒,理解他人的行為做並出適當的回應,每天也都會反省自己並試圖以客觀的角度觀察且重複檢討自己,從這些事可以看出我在人際技能與與內省技能上也有較佳的表現。 如果針對這次的心得作結論,我想我也是支持「智能多元論」的,且認同各種智力還會影響其他智力表現,像是我的內省智能有辦法影響其他許多系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