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ri
Suiri

大家好!! 我是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二年級學生 水沼翠里 這帳號是為了交心理學的作業建立的!✌︎ 歡迎大家來跟我討論喔!!

特殊兒童

提到特殊兒童,讓我想到的是我在讀日僑國小時,除了正常的班級以外,學校還會設立一間「向日葵」班級,讓一些特殊兒童在獨立的空間學習。有趣的是我記得那時候向日葵班只有他一個人,然後那位學生旁邊絕對會有一位老師緊跟著他。當時的我還小,對於向日葵班級沒有什麼太大的好奇心,只是我能理解在這世界上,原來有一些小孩是跟我們比較不一樣的,需要得到更多幫助。

雖然以學生的角度來看,我會覺得回歸主流(main streaming,特殊生達到基本要求就應該把他們編排到一班的班級裡面)、或是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即使是很嚴重的障礙學生,學校都會將他們編排進一班的班級,讓特殊兒童順應環境)的方式才有辦法讓小孩真正體會到什麼是「特殊兒童」,或是理解與他們相處的方式,親身去體驗與特殊生交流的狀況,但經過TA討論課後發先這想法都太理想化了!如果站在特殊生的角度來看,與一群跟自己相差許多的人相處是多麽有壓力的事情?長期待在這種環境下,或許會讓他們產生自卑感,對學習感到挫折、有壓力。身邊的朋友們也不見得能好好與特殊生相處,年紀小的孩子也較不懂事,誰知道他們會對特殊生說出沒有禮貌的話呢?特殊生受到的關注也絕對會比較多,其他學生受到的注意可能就相對比較少,引起一些爭議。這種融合的班級,可控制的因素實在是太少了。加上學校也需要針對每一位特殊生準備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tam IEP),學校負擔其實也大,需要長期關注特殊生的日常生活狀況,也需要龐大的人力資源。

想到後來,我覺得「特殊兒童」這說法有點像是我們人類習慣想把所有事情做分類、歸納所生產出來的概念,他們的確有一些行為與我們「大多數人」不太一樣,也可能需要更多的幫助,但本質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需要接收的幫忙不太一樣。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去「理解」特殊兒童,並不是可憐他們。就像這學期我們有一位視障學生有修習這堂課,
也跟我們分享了許多他的人生經歷,她就有提到說其實特殊生受到的幫助很多,也能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遇到溫暖,不會讓他感到很無助。我想成為能理解他們的人,也希望他們在需要我幫助時我能伸出援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