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名人
贖名人

寫小說和文章。Matters這邊暫時不是所有的文章。可至個人部落格:suminglen.blogspot.com,對文章列表有更清楚明瞭的選單。

一些私心認為「相對」容易或可使Matters.news更吸引人的方法

Matters.news首頁的呈現,比起個人網誌,其實更像一個長期的大型多人討論串。……這種眾人說話,不小心就會聽到不只一種關懷的特性,也讓Matters.news有著一種公共場域,大家上去七嘴八舌的氛圍。


這篇文就是一些我私心覺得「相對」上耗得資源較少,但也能對使用者感覺帶來某些變化的調整。有些東西Matters站方應該都有考慮或討論過,不過在此照樣把它寫進來,以下直接開始


1. 個人頁面的變化性和可建設性

Matters.news當前一個特點是,進到個人頁面後,看到的也是跟主頁一樣追逐最新時間的文章排列。如果要分類得依靠跟全站綁在一起的標籤,並且不是所有訪客都知道有標籤可以點。

因此過往不少人提過,Matters的文章隨時間演進被撿拾起的機率會大為減少。因為舊的文章除了作者自己生出一篇目錄外,在Matters個人頁面不太有什麼手段能導引,於是相當容易淹沒在新文章海當中。

而這種特性帶來的影響是人們將Matters作為主站建設的意願將降低。換句話說,除了本身就是主要寫給Matters用戶看的作者外,其他作者通常都是將Matters當作眾多分站之一。這也意味著這些作者不會將Matters作為導引終點的主站。Matters在向外的擴散性就不會那麼強。

然而如果個人頁面有幾種簡單手段可以讓作者稍作變化,那也許更多作者會將Matters當作主站。這也許將可以帶來更多的外部導引,以及作者在Matters擁有一個小窩這樣的歸屬感。


2. 文章的保存方式選擇與可修改次數

Matters目前文章還是藉由IPFS的方式保存,並設有四次修改的上限。也聽過不少作者覺得這個修改上限會讓他們有點困擾。而這修改上限既與儲存方式相關,那麼也許可以讓人們在產出新文章的時候選擇,是要用特殊儲存方式,但也限定修改次數;或是用更普通的儲存方式,但就不限修改次數。

這麼做的好處,其中一個就是特殊儲存方式往往耗用的資源比普通方式更多。當然,如果儲存的那一方因各種原因提供優惠,那確實有可能反而比較低。不過通常來說,用特殊儲存方式會比普通方式更耗資源。  

第二個好處是,不少人的不少文章其實是不需要怕被消失而使用特殊儲存的。例如我個人的多數文章都是廢文一篇,不太害怕哪一天不見了之類的問題。相較之下不能不斷修改會是較大的麻煩。而Matters很多作者的文章,其實也就是放在其他平台使用普通儲存的一般文章。因此若能讓人們可選擇要採用特殊儲存與否,不僅可給作者們更多修改次數,也減少普通文章耗用特殊儲存的資源,並且這種儲存的選擇,亦有讓評論有做特殊儲存的可能。(至於普通文章或許可以有後續轉成特殊儲存的機會)

至於喜歡普通儲存的作者們,如果能後續不斷修改,那也可讓作者們能回頭不斷雕琢文章而更有意願將Matters當為主力。畢竟文章不容易再修,其實也會影響作為首發文和主文章的意願,不少會是在別處成熟後再貼過來。


以上兩點,站方可能也早有想過或討論過。不過Matters目前還是維持這個樣子,這背後所顯現的,則可能是站方是有意地將Matters.news塑造成一種公共場域的氛圍。(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沒時間和沒資源可以做變動。)

這從Matters.news的首頁可稍微現出蹤跡:過往曾提議在首頁增設各種分類的訴求並非少數,不過Matters似乎沒有這樣做。反而讓一切都參在一起。在熱門、最新與精華都是如此,所有人競爭同一個時間軸。可以說Matters.news首頁的呈現,比起個人網誌,其實更像一個長期的大型多人討論串。

這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壞的就是文章曝光的份額被吃掉。至於是什麼吃什麼看當時的風氣而定,在之前的擼幣時期即是長篇文章被頻繁更新的短文吃掉。

而好處是什麼?好處就是這種七嘴八舌的模樣,倒真的就像人們在街上或宴會這種公共場域聊天的模樣。你可以在同一個時間軸裡看到,有深刻長篇的評論文章,也有各種平凡日常,同時還有幣圈與Web3的文章。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在Matters就算是寫平凡日常文或評論文的作者,對web3和NFT這類東西的存在和認知還是比其他地方要來得多的;同樣地,即使是本來主要看影視評論或文學小說的讀者,上來卻也或多或少會聽到更為關切大幅圖樣的聲音。

這就是參在一起的某種好處。

這種眾人說話,不小心就會聽到不只一種關懷的特性,也讓Matters.news有著一種公共場域,大家上去七嘴八舌的氛圍。

而比起作為類似報章雜誌精選集的挑選者,Matters站方的主核心似乎是想建立這樣一個場域;至於場域裡面是什麼,那得由社群自行顯現。簡單來說,站方不太想作為干預過多的挑選者。這當然暗藏一定危險性,畢竟小粉紅只要人夠多就能攻佔這裡。但這不挑的特性,卻似乎也是民主自治的基礎。正因不挑所以能容,正因能容所以不易掌控。

大概有了這種公共場域塑造的感覺後,讓我們再回到前面兩段,會發現個人頁面單調與文章不易刪改這些特性,其實也跟這種氛圍有某種不謀而合的感覺。(至於站方是有意這麼安排還是因為同樣沒時間沒資源做我就不知道了)

此時再看個人頁面,會發現Matters.news的個人頁面看起來倒未必像個人的網誌,更像是這個體在公共場域裡說過話的足跡。它就像是一個紀錄頁,紀錄你什麼時候在這大畫布裡畫了幾筆。因此也沒有分類,只有跟Matters.news主頁一樣的時間順序;評論也同樣像是一種公眾發言的紀錄,就連標籤都是綁定於全體社群的。

至於不易刪改性,或許也有著文章像是貼到公眾的發言,未必能輕易刪改的成分。不過正如前面所提,在這兩點上改變可能還是會產生較偏正向的變化。

因為公共場域的延伸未必需要是公共場域。

如同現實的公共場域連接的,其實是每個人的家。當人們在Matters擁有可建設的小窩而不只有隨時間發言紀錄的時候,作者在當中的存在會更有實在感,那社群的存在也會更有實在感。這可能會提高作者將Matters作為導引終點的機率,Matters也會有較多的外部擴散性。

至於首頁的分類,細分之開始便也是分眾之開始。倘若人一多,過度爭搶有限單一版面的情況將會有增無減。Matters終究還是要面對,是要選擇如今日般參在一起的單一公共場域,還是更分眾化的分類,抑或是入口是總區但也有分類頁的兩者都沾結構。

然而暫時也先寫到這裡,原本後面還有些其他東西,不過因為太繁雜了短期生不出來。所以暫時就先寫到這裡。

而結尾還是那句老話,Matters的長期存在與壯大,對內容界是一件好事。這也是為什麼即使Matters是免費的服務,但還是會提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的原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