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
冷眼

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历睹古今已往之迹,惟乱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则无英雄。事势如是,至道咸末叶,而所谓英雄者,乃始磨刀霍霍……

中原王朝殖民的可能性(二)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作者谈到了西方文明的优势与地理因素。实际上,在亚洲王朝中,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要远高于中原王朝,中亚的技术与组织传统,带来了人种的融合与疆域的开辟。在中国历史中的游牧文明长期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但近年来,诸如《枢纽》这样的研究表明。新中国史学界在早期以苏联唯物史观为纲,发明了民族主义等,制造了中华民族这个形象符号。随着苏联的解体,对于多民族多边疆的思考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我以儒家统治和内亚习惯来说明

说不尽的儒家

早期的氏族社会中,大统领的功能不仅仅是享受更高级别的物质,还要承担起部落的组织,发展,祭祀,迁徙等功能。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夏禹首开家天下的传统。表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而儒家经典中“法先王",却将尧舜禹汤并为一谈。其实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对于儒家的意义是代指,而非实指。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也是如出一辙。清代的考据学盛行,对于托古改制和各种版本的儒家典籍考据相当成熟。康长素在当时的观点,仅仅从儒林而言,学术上就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普遍把儒家当作改革路上的绊脚石?儒家思想真的能够影响人民尊崇仁爱,提倡克己复礼吗。

从夏禹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儒家的德行说和尊卑是一体的。三纲五常出现的比较晚,从汉代的儒学来看。东汉建章四年的白虎观会议,形成《白虎通义》,“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作为国与家的基本伦理道德,人在国与家之外的社会关系中,则对应六纪。将“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之间等级作为规范。但儒家运用在下层而非统治上层。儒家的局限性始终不能使得掌权者得到净化。这也是朱元璋在一时气愤之下,就将孟子像搬出孔庙的原因。可见儒家思想对于统治者,仅仅是拿来洗脑的工具,而对儒家的改造,也使得儒家更靠拢权力。这跟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御人之术的儒学,在思想层面上,与当时的宗教等进行融合。而中国的思想解放者们,往往作为狂生,悖逆,无夫无君之人。这些人中,除去思想家外,就是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流民与盗匪。不仅生计和名望得不到保障,也往往迫于无奈,或酿成大乱。所谓由君子沦落为野人。这一点,从曾国藩号召儒生对抗太平天国看出,传统的儒家伦理扎根的深度。在17世纪仍于中原发挥作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的思想杜绝其他生产技术,以钻研圣人之言作为修身养性,治国齐家的法门。鄙视耕种与商贾。强调个人德行,慎独。而缺乏外在的制约。唯心的特点突出。当社会上大多数人才以研读帝王之术,君子之书为荣,以创造物质财富为耻。普遍性的社会贫穷,在所难免。

在影响社会风气和思想解放中,残酷的文字狱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书诛连,因言获罪,因字丧命。如果说西方的黑暗时代尚且是独尊神学。那么东亚的特点则在于维系独裁统治。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孔子杀少正卯的典故,成为了儒生效仿的案例。“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内安居容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将茴香豆有几种写法作为引以为傲的技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范进中举)。视科技为奇技淫巧,蛊惑人心,玩物丧志。又怎么会发挥能力输出海洋呢。

内亚习惯

中原王朝的传统,在于君主专制。首要的目标,是保江山永固,第一在于弱民,第二在于防范相权,第三在于外戚,第四在于防范兵权,第五才是对于异族进犯。这种传统使得历朝历代都在吸取教训,尽量集权和消弱地方的权力。即使是草原传统入主中原,带来了中亚习俗。也不得吸收帝王权术,法术诈力。使得草原的封建习惯转换为郡县习俗。与欧洲相比,这种习惯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损耗掉内部大量力量,根本腾不出力量输出文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内亚的文明在丝路上处于弱势,而外亚的习俗和技术,传统则输入到内地。辽金时期,先进的冶铁技术给大宋带来军事上的进步。这种模仿本身就说明,内亚的军事组织和技术手段都处于劣势。通过今天的考古研究。内亚的财政一度依赖于阿拉伯人带来的真金白银。诸如广东在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大量的大食商人,犹太人等携带文化和财富,技术扎根于沿海地区。 白莲教的起源,弥勒教的起源,景教,库布忍耶(回族,伊斯兰教某派别),和基督教,佛教在内亚的传播。

由于内亚缺乏大规模银矿,大规模使用白银还是因为西方大航海之后,将美洲,日本,亚洲等地的白银输入中原。明代一条鞭法之后改实物征收为货币税收。而马可波罗对于大都等地的猜想,是站不住脚的。内亚王朝通过贸易,将高岭土制成的瓷器与茶叶,丝绸出口换取白银黄金,又采购其它物资用于享乐。官方垄断的贸易使得民间无利可获,反而要服徭役,缴纳各种物资,开矿,养蚕等,却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稳定。这也使得每当人口滋生,资源入不敷出之时,大规模的内乱开始爆发。

对于内亚王朝而言,控制的成本并非居高不下,层层贪墨的官僚队伍与缺乏组织性的经营。更重要的是,防范出现威胁到王权的势力产生。由于以上几点。内亚王朝尽量缩小地方势力。在云贵各地的土司,即使拥有京城需要的木料与草药,硫磺和其他矿物,也往往被地方官员限制贸易,并巧取豪夺。实际上,现代人认为的苦寒之地,所以汉人没有兴趣占领这个观点是十足的错误。以满清控制的外兴安岭为例。当地的部族,如鄂伦春等。一方面严禁汉人进入,在边关设立柳条障碍。一方面,对于汉地的制度与边疆不同。汉地使用行省制,新疆使用伯克制,西藏使用嘎夏制,蒙古使用盟旗制。东北使用军府制。这些苦寒之地,不仅是重要的草场,参场等交通要道,更是有动物资源(皮毛)和野生植物资源(口蘑,草药,人参)。划定草场对于满清或其它中原王朝而言,一方面是可以监视飘忽不定的草原势力,一方面又便于掌握。对于草原统治者,游牧民族的传统 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即方便贵族出游,又可练兵,游猎。正因为没有固定的疆域概念,对于外边疆的掌握,地广人稀。能够得到朝廷堪和的商队,少之又少。在税收没有系统性之前。仅仅依靠农业税,盐税,漕运,矿税等。不能解决根本性财政问题,也不能号召人力物力开发这些地区。毕竟官府在克制民间行为。是为官督商办模式。

从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来看,沙俄放弃阿拉斯加,正因为势力衰退。这点并非局部战略,而是整体战略目标。历史上朝鲜国多次发生越境采参事件,对于皇家贡品来源的地区。即使是本国移民都严加限制,何况是向外扩张。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后,输入到中国的西洋参,水獭皮,以及其他皮毛产品,一度使得物种灭绝。这种全民贸易的前提是,制度上藏富于民的表现。政府在某些产业不与民争利。这点在内亚王朝中,毫无体现。因此,仅仅有对应的科技,还远达不到输出海外的境地。内亚地域广阔。资源却不能被大规模使用。只能白白烂在地里。英国,荷兰皆不如西班牙财力,物力,人力雄厚。但策略使用得当。因此,说掌握物资多就能成功,仅仅是充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物资可分为军事,农业,科技等等。以小博大并不罕见。

中原王朝殖民的对象,目前来看,仅仅只有台湾一地,而对台湾的原住民一样犯下了各种罪行。诸如食用番膏(吃人肉)。奇密社屠殺事件(一八八八年)與大嵙崁戰役。。一八八九年,清朝軍隊鎮壓東部原住民時,丁汝昌的北洋艦隊曾率定海號和永保號兩艘軍艦來到台灣,對著台灣東部的海岸山地砲轟。山禁与屠杀,从郑成功一直延续到满清。大量客家人,福建人移民。在内亚王朝中,仅仅是人口滋生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资源匮乏。加上两广等地科举中榜人数低。随着西方人日益活跃在东南亚和广东等地,大批人口开始下南洋谋生。其中唯一的海外建国,只有兰芳共和国。这时,已经是清末时节。

可见,内亚的诸多问题使得自身不能向外输入,只能搭上西方的快车。当然,这仅仅是浅谈。如果从民族性的角度来说,风土人情。又是另外的视角了。

中原王朝殖民的可能性(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