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可云车
日可云车

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What I learned from 2020

2020年的时间体验颇为畸形,前9个月的无所事事与后3个月的陡然翻转动摇了我对时间客观性的认知。开学的十月最吊诡,一个月何为可以那么短又那么长,重构的学习秩序拉紧我的神经,新的环境与关系、新的课堂、作业、评价体系,“新”在悄悄啃噬旧的我,几乎有点忒修斯之船的意味——十月底我抬起头来惘然四顾:一个月这么快就过去了吗?怎么才一个月呢,明明又是一个新的我了。倒是意外地适应得很好,也碰到了投缘的老师,再度捡起被我忘记的功课,不断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活。

某门课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聊到人生的意义。我说不知道,好像对现状满意怎么活都能在细枝末节发现意义,但有所不满视野聚焦于痛苦时就会被困住,要如何在缺失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呢?老师回答我不要只是想,要去做,想多了只会沦为空想。下课后又想起法理学老师提到人生的完整性(integrity),好的一生应当拥有“必然性之美”——行动和结果是顺其自然的应得,回望一生时所言所行呈现出统合的美,而这种美来源于自身信仰的价值。突然想通了一点,人生的意义应寄于一举一动间,如同拼图,要到最后才能拼凑出完整图景——内在价值究竟外显了怎样的一生。还有就是,我会在最后赋予一生怎样的叙事,我遗忘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是不是可以说我记住的就是潜意识中我希望选择的人生。为什么要保持有意识、要有主体性呢?或许是对命运的一种审美吧,希望不只是流水线般溜过一生成为(或好或坏的)产品。允许自己是普通人,但普通不意味着面孔相同,首先应当是个性鲜明的人。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应该会这么说。


/关于处理情绪

1.Mindfulness(正念)与Meditation(冥想)是我今年学会的处理负面情绪最好用的方法。大部分的难过都不纯粹,意识游离在过去与未来,起初的难过成为记忆的破口,于是千头万绪灌溉出更大的悲伤。如今越来越觉得,处理难过是一门颇为精妙的艺术,面对难过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一是真正体验难过,感受难过时的一切生理状态,胸口有点闷或者手指变重,心跳有没有加快肩膀是否低垂。视线呢?视线摆放在何处,是低头还是四处张望?我对难过最深刻的体悟来自于目光所及的风景,难过时我不愿意再向外张望一眼,我丧失了对周遭一切的好奇心。高兴(我更愿意用的词是平和)时天空会更开阔——所谓“境由心转,一念三千”。注意这些无穷尽的细节能削减难过延展的空间,漂游的思绪多少能被抓回来一点。再说“漂游”,漂游的实质是逃避,因为不想直面当下的痛才在过去与未来徘徊。要回来,回来接受当前的难过,跟自己说我是人,人就是会难过的,现在我要好好领会这种难过啦。很神奇,在那一刻难过会转化为一团温和、低沉的热流,就在胸口。

二是抓紧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单纯地处理情绪能让人安定却无法让人有力,真正的根源仍旧是处理带来难过的病灶。我没有资格说“静下心来把事解决就好”这种话,很多时候能够真正看到可控部分就是一种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挣扎,运气并不随机,多做少想比较有运。

2.与之相对的是悦纳开心。我向来对喜悦抱有警惕,总认为开心有限,要省着点花。开心时太忘我会惴惴不安,生怕未来有所反转,沉浸于喜悦的姿态是不是有些太自大?于是不敢分享喜悦,甚至不敢仔细描摹喜悦,尽量克制,尽量不展现自己的开心。今年这样的紧张似乎有所缓解,我开始认识到命运的流动性,我的紧张与警惕说到底也只是妄图控制命运,好像高兴时别太得意就不会在未来遭受挫折。可谁能确定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能开心时应尽情开心,用力记录开心,相信诚挚的记录可以感染未来的我。

之前写过这么一段话:

“最近处在一种疲惫的舒适里,以前的话,觉得快乐不该被描述,实体化成语言、文字,快乐与幸福就会逃走。现在觉得有表达欲时就该把感情表达出来。流动的快乐是珍贵的,也是常态的,会越写越多,越写越认真体会。”

现在看也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真心。


/关于阅读

1.今年比较空闲,无所事事时都在有意无意地扩大输入量。输入量的扩大不会直接让生活变好,但的确赋予了我对生活更清晰的洞察力与更复杂的思考方式。有意思的是,我在学习更复杂的思考方式的过程中却越来越愿意向命运臣服。人类的思考多浅薄啊,不论怎么想都是捉襟见肘。这一年有那么几次,我努力动脑子想得到的东西都落空了,但千回百转最终命运给我的远比我费劲用脑子想出来的更适合我。有点缺失主动性的想法:比起控制命运不如优化自己,然后放手看命运的河流究竟会把自己推向何处,flow with life。

2.上课时跟老师学到的,阅读是一种提醒。如果想保持某种状态,就去坚持读相关的书,这是保持状态的秘诀。

3.跳岛FM某一期的标题:不是我们在挑书,而是书在挑我们。与之相关的还有另外一段话:“我从阅读中感到人类之中最强烈的不平等,本质上说,阅读并不涉及制度,却直指脑力,人类可用制度实现的正义,但在阅读中无法达到,世界上再有没有哪一种轻慢比你听不懂别人说话更叫人感到侮辱,因别人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对待你,只因你信息太少而无法听懂,察觉到这一种侮辱,最令人无奈。”印象太深了,看完就再也忘不掉了。

4.了解世界的复杂性,然后才会有真正的同理心。同理心与同情、施舍无关,想起来一句话:我用我全部的智力和理解力在远处轻轻凝视你。



/关于英语学习

1.今年在英语学习上最大的领悟是“确认动机”。要有一个很明确、离自己很近的动机,真正希望英语有所用。确认好动机就会发现“英语学习”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根本不是怎么学的问题,是怎么用的问题。如果英语不好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听英文播客,没有中文字幕的视频也没法看,有意思的newsletter居然读不懂,我还是想多输入点新东西的。把英语学习定位到“用于吸收新信息”而非虚无缥缈的“找份好工作”,动力会变强很多。

2.从动机延伸而来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语法、固定搭配、词组、生词,目标是顺利接收信息,找自己大致能看懂的、感兴趣的东西看,看多了会有自信。而补习语法、词组、生词的捷径在我看来是翻译,中译英和英译中都可以练,练多了居然口语也会变好。

3.在英语上我尝到过很多次“坚持”的甜头,甚至不用坚持太久,一两个月就会有质的提高。坚持和意志力关系不大,要诀是把目标分割到正好可以每天做一点。“分割”是一门艺术,需要寻找破口的智慧与对自己的精微了解(怎样的场景适合自己坚持、坚持几分钟是最舒服的状态,什么内容最愿意做下去)——万物皆可由艺入道。

4.由上面一点延伸而来的,是在做公众号后台运营时学会的一课。最开始我们的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篇长文章+一篇法律英语单词,那时的阅读量并不乐观。后来由于稿件不足我们把推送设置为了一天只放一篇法律英语单词,不定时投放长文。这时阅读量不降反升,公众号的关注量也增长很快。开始我觉得惊讶,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果然大家都倾向于碎片化阅读,信息量少了反而看的人更多。后来再仔细一想觉得这个认识还是太浅,其实可以把吸引读者看作“帮助读者培养习惯”。如果我是读者,一开始就让我读长篇文章我也受不了,要分割,从最基本的开始,由词到句到段。做游戏设计的人一定深谙培养用户习惯的重要性,想去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悄无声息又立了flag)。


/关于努力

1.感觉大家对effortless还是存在误解。大家喜欢的effortless是不努力也能轻轻松松赢的状态,觉得这样姿态上才轻盈。我觉得不,这有什么酷的。effortless应该是别人觉得你很努力才能做那么多的吧,而你只是茫然抬头:辛苦?也没很辛苦啦,确实有努力但乐在其中。快乐哦,并不觉得费劲^ ^

2.不少人会有”我当初没那么努力,要是再认真一点就好了“的心态。可是,努力真的只是体力的投入吗?总觉得不是这样,能投入多少精力,挖深一点看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度。当时当下对精力的分配是彼时我们身心可以做到的最适当的状态。或许具体到每一天效率会有或高或低的浮动,但把时间拉长以更高的视角看,整体的精力投入与个人心智相适配。如果把做不到某件事推到”我每天都不太想努力上“,其实是在变相地骂自己蠢。

不过也不是说越努力、投入精力越多就越成熟。对自己身体的精微了解、对作息有掌控感,每天投入多少时间最舒服,怎么分配效率最高,吃什么喝什么能维持好的状态。这一切都需要精准的观察与成熟的思维。努力是门很美的艺术,需要使巧劲。只会抱怨”当初再努力一点就好了“的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太浅薄。

3.长大之后越来越觉得保持警惕是常态,真正能够放松才是本事。留白比拼命更需要努力。A lot to learn.


/今年最喜欢的话

1.Mature(心态发展的周期末尾)的状态是:可能外人客观看觉得你刻苦又上进,到底是如何做到保持xx,然而自己主观并未觉得有多勉强,就是安安静静地做了,一切自然而然。以艺入道,心手合一。

2.道力之限,靠愿力突破,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3.Gradually, then suddenl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