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嫌
人嫌

以社會觀察之名發發牢騷,但不會做社會實驗,只會自言自語。

牢騷:2018年雜學校

(本文完成於2018年觀展後)


雜學校今天走到第三年(第一年叫「第一屆不太乖教育節」),許多當年還很青澀的團體已經廣為人知、頗有成果。近年大眾對教育創新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展覽規模越來越大,也意味著策展和參展的挑戰越來越大。


⒈認同、機會、資源

雜學校是什麼樣的一個展覽呢?它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是「創新教育展」。官方網站上寫著,「台灣不缺創新教育內容、方法與獻身教育的人,卻缺乏讓這些多元且珍貴的人與內容,有一個被看見的舞台。於是,雜學校出現了。」無庸置疑,這是讓默默為教育努力的人們宣傳的好管道,不僅是獲得大眾的支持,增加曝光度,並設法轉換成資源。我們不難想像包括物資、金錢、人力是典型資源,那麼,我們同意「提問、批評與建議」是資源嗎?有太多的教育創新團體是異領域領軍,也不諱言會有「苛薄的教育人」(有一些教育專業又有一些厭世的人,比如我)以發覺其中問題為樂,但絕非惡意找碴,而是出自於對教育扭曲的愛。以我個人接觸過相對成功的異領域或跨領域案例,除了倡議者本身是長期使用者(或長期關注該領域),更要花工夫去做理論學習與帶理論眼光的實務觀察。雖然很多人都覺得理論無用,體驗與實作才是直接且真實的,但若要深入動手改善,沒有基礎框架輔助,很容易繞遠路或走錯路。一個現成的例子是,之前看到在均一教育平台三上周界與周長的課程中,竟有用除法解題的影片,但除法在三上期中後才會開始教,而周長是期中前的內容——你的心中如果沒有「學習地圖」(學習目標的發展順序),就很容易在課程中使用還沒有教過的技巧,讓班上同學黑人問號。

魔鬼藏在細節裡,而有太多細節是要有紮實的認識和豐富的實務經驗才能抓住,因此我認為雜學校不僅是讓大眾知道你是誰的舞台,更是讓各界專家挑戰你的擂台。當這裡是個擂台,就必須全副武裝。據我的參與經驗,有些單位在有人(展覽當下)提出質疑時並沒能給出回應,又或是人員僅回覆網站上有相關數據,一來我覺得真實互動作為看展人的第一選擇是自然的事,再者網站資料其實並沒有這麼詳細,數據還是需仰賴進一步解釋。如果因為參展人員的訓練不足,無法和觀展人有良好的對話,錯失很多交流和讓組織進步的機會,我真的覺得十分可惜。

我自己的狀況是先準備好「核心理念」、「欲解決問題」、「參考資料」、「操作方式」、「階段成果」、「未來發展」的答案等著別人提問,聽起來有點論文架構的影子,但研究也確實就是相對嚴謹的解決問題過程。每有一個我認為不錯的問題或建議,我會用便利貼寫下貼在展板上。雖然現在回想起來過去的展出十分青澀,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這點還算是問心無愧。


⒉「雜」學校:zashare

有聽到參展單位龍蛇雜處的聲音。依個人驚豔,第一屆不太乖教育節的審核並不是這麼嚴謹(因為敝人也有報名成功),要提供的資料主要是文字簡述單位宗旨和運作內容,其實並不太能呈現什麼資訊。可以想像它的初衷是降低門檻,讓每個跟教育創新有一點關係的單位都能聚在一起,但當展覽越來越大,就必須做出選擇:要不要篩選?要如何篩選?這就要回到展覽的核心價值。雜學校這次的口號是勇敢擇學,勇敢的選擇自己的學習路徑,那麼我認為讓展覽「龍蛇雜處」就是理所當然的:你的蛇或許是某些人的龍。雖說有些單位有比較明確的牟利之圖,但誰說教育一定不能盈利?雜學校僅僅是呈現創新教育,或者說各種教育樣態的平台,而每一個選擇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才能來談「勇敢擇學」。


⒊專業

無可否認,教育有很多讓人失望的地方,也非常需要各界的批評指教,但這並不代表教育做為一門專業能被輕易取代。無論是教學規劃、設計、執行還是檢驗,都有許多局外人完全想像不到的瑣碎困難,大家看似平順的課堂,背後克服了太多點點滴滴。在「傳統」端擁抱批評的同時,「創新」端也必須謹記尊重,尊重教育做為一種專業,有它的角度,在批評完後,請聽聽它如何回應。在這一點我真的非常佩服Teach for Taiwan。除了廣為人知的偏鄉教師計畫,其實該組織背後有一個研究團隊正在發展,蒐集了任教老師、學生、行政團隊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也積極與其他教育單位(包括現職老師、師培單位)合作,多方參考,希望能改善教育品質。這裡想要借用當時我申請暑期實習時在申請書提到的:研究追蹤就像是一個組織的「後設認知」,監控自己所學所做,並持續提出改善計畫,而計畫的提出絕對不只是靈光一閃。如美感教科書雖然有著很棒的提案,也做出了一些成果,但因為「沒有想那麼多」,所以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一點問題:行距不夠和黑底讓學生無法在課本空白處寫筆記。這個「沒有想那麼多」在各個場合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才需要多方觀察和參考,讓我們可以「想多一點」——無論想做什麼樣的教育創新,別急著把教育直接扣上迂腐的帽子,也聽聽它們的看法吧。

最後強調,我非常敬佩並願意支持一切致力於讓教育產生更多可能性的單位,比如我曾經實際進入一些教育創新單位服務、以計畫助理身分牽線產官學合作、又如我申請雜學校實習然後連書審都沒上XDDDD (雖然說申請沒能上頗為窩囊,我也不是什麼優秀的人,但從經歷上而言,我是教育本科畢業(繼續深造中),參與教育創新計畫三年以上,曾發表教育創新相關論文,還是第一屆參展人,看上來看應該不會太糞也不算是這個展覽不需要的人?然而還是書審都沒過嗚嗚,到底競爭者都是什麼來頭!)

正經的說,雜學校徵人的時候有表明希望有「策展經驗」的人參與,以上種種讓我會有⒉的推論,在這樣的假設下的確教育專業並不是那麼重要,然後又延伸到⒊:我們想要如何定義教育。


⒋自由

教育應該是自由的,而我很喜歡以一個例子詮釋自由:我們如果去路邊的小攤子,對我們來說甜甜圈就只有吃與不吃;如果我們去巷口的麵包店,甜甜圈就有原味和巧克力味;如果我們去家樂福,甜甜圈就有原味、巧克力味和草莓味;如果我們去甜甜圈先生,甜甜圈的口味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有所選擇只是自由的基本,有越多的選擇,越接近真正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沒有代價,有越多的選擇,就可能有越多的煩惱,要吃哪種口味?吃店長推薦、看銷售排行榜、看食記文、還是跟著感覺走?店長推薦可能是促銷的手段、銷售排行榜可能造假、別人的喜好不見得和自己一樣、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和錢逐一嘗試,甚至,喜不喜歡都是其次,店家的食材可能對身體不好⋯⋯

雜學校就像是甜甜圈博覽會,五花八門的口味衝出來跟我們say hey,有些甜甜圈不再是O的形狀,有些傳統師傅氣pupu說「這不是甜甜圈」,新師傅不服氣說「本質是一樣的」,傳統師傅說「那麵包不也可以說是甜甜圈嗎」。這世界上沒有甜甜圈之神,我們也不能推派誰當甜甜圈之神,說他說的算(況且神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何為「正解」的責任又落到每個人身上。尚有「鹹的甜甜圈是邪魔歪道」、「天價甜甜圈是對平民的歧視」、「連鎖加盟店都是資本主義的走狗」、「冷門甜甜圈自命清高」、「熱門甜甜圈是盲從」⋯⋯自由好累 ,所以我們都需要勇氣。

我想這就是「有敢擇學」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