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un
Shaun

觀察生活細節與自由書寫 / 在助人工作中,實踐生命價值

避免生活的微歧視,聽見世界的多重聲音

小恩是我在國小學生輔導工作中,一個長時間服務的對象,他很喜歡在陽光燦爛,氣溫剛剛好的午後,待在樹下或走廊的陰涼處,看著朋友們在操場上盡情奔跑、遊戲。因為對從小患有皮膚疾病的小恩而言,雖然無法參與其中,但根據所看見的場景,在心中編寫一幕幕的遊戲劇本,之於他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時常在操場上遊戲的孩子們已經習慣小恩的目視,但對初來乍到的孩子或大人而言,總難免投以異樣眼光。雖沒有言語或行為上的攻擊或刻意躲避,但對心思細膩的小恩而言,即便是表達關懷的肢體語言,都是再一次對其生理限制的提醒,一次直入心裡的刺痛。

    10月是國際反霸凌月,教育部今年的宣導主題之一是反「微歧視」。台灣社會隨著對於平權的關注,生活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社會氛圍對於歧視議題的敏感和討論,使得部分較屬於極端的行為與言論雖偶有發生,但也往往會很快地遭到制止。然而,相對較為隱蔽,經由刻板印象而表現出的言行,或僅是不善於表達關懷的肢體語言,對於當事人而言,都可能是一種「微歧視」。例如我們對於少數族群能歌善舞的印象,或對部分文化習俗是保守或開放的認知,都可能會自然地加之在該族群或文化中的每一個個人身上;又或者,對於遭遇生活意外或身體損傷的朋友,在嘗試給予關懷與鼓勵時,易以自身觀點與經驗,評價該傷害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復原所需求的時間;抑或有時藏於善意外衣下的個人好奇心趨勢,而不斷詢問事情發生的過程等,都會是微歧視的來源。實際上,這些我們自己不易覺察的口語或肢體語言,對於當事人所形成的心理傷害,有時並不亞於直接的攻擊與冒犯。

    一個人對於傷害的理解,綜合了「對自己的看法」、「對外在世界的看法」,以及「對於未來的看法」。這說明傷害認知是非常個人化的,同時也解釋微歧視所影響的,實質包含當事人對於外在世界是否友善的詮釋,以及對於未來是否繼續保持著信心。特別是,這類型突發、無法控制的微歧視經驗,往往包裹著某些好意,相對地更加重當事人的負面認知,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與社會參與。因此,關注微歧視可能產生的影響,避免其發生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它之於每個人來說,是相當切身的議題,也都可能是我們有機會遇到的情境。

    在針對個人心理健康的服務中,一個非臨床的,具有療癒性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情境,往往比起長時間心理輔導晤談,來得更有實際的復原效益。所以,藉由每個人多一份留意與努力,進而形成友善且支持性的生活情境,是避免微歧視重要方向。在實際作法上,我們需要先覺察自己本身的刻板認知,並且同意與理解,我們不應該在人際互動中,強加自己的認知或評價,無論是親近的家人朋友,又或者是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在行為上,可以參考陽光基金會曾經就如何與不同外在形象的人互動時所提出的三不原則,包含「不要盯著看」、「不問敏感問題」、「不要給建議」等。另外我們可以減少不適當的幽默,尤其是避免藉由標籤化的方式,以普遍性的原則作為理解某些特定特徵或不同文化個人的唯一或主要途徑。因為縱使有著文化、家庭所形塑的背景,或特定生命事件所產生的影響,每個人仍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在所屬群體中,個別的異質和多元性,值得被完整的認識。

    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能夠聽見多重聲音(plurivocal),所以學習不讓大腦裡的思考捷徑,簡化我們對於不同文化、不同身體形象個人的理解,避免在不自覺中,成為無意間冒犯他人的歧視者。

(已登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