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享
教育共享

Sharing Education (教育共享), 啟發自一個法國的古老故事《石頭湯》。 從煮石頭湯的過程中,讓人們學習互相分享,互補不足的美好; 當付出愈多,得到的也愈多,快樂也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身邊人。 我們相信: 1. 相爭不足,分享有餘 2.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3. 愈跟人分享,擁有的愈多 4. 從分享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5. 生命,因樂於分享而豐富

【同理心教育】「同理」啱Key,同你啱Key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在疫症期間,特地找了四天時間,跟全級小四學生,以敘事體驗的形式,進行「同理心教育」。透過這幾天的生命教育活動,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為「內容」,在認知、情感、行動三方面,跟小四學生分辨及認識「同情」與「同理」、同理心對人對己的重要,當中集中裝備「CARE」四元素 (Communication溝通、Acceptance接納、Respect尊重、Empathy同理)。


「We Care, We Share」。

一間小學在疫症期間,特地找了四天時間,跟全級小四學生,以敘事體驗的形式,進行「同理心教育」。透過這幾天的生命教育活動,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為「內容」,在認知、情感、行動三方面,跟小四學生分辨及認識「同情」與「同理」、同理心對人對己的重要,當中集中裝備「CARE」四元素 (Communication溝通、Acceptance接納、Respect尊重、Empathy同理),讓學生成為一個能真誠表達、同感他人感受、尊重和接納別人的仁者,從而促進人際間的正向關係 (Positive Relationship)。


「同理心」與鑰匙

活動導師林秋霞老師以創新的形式,跟學生進行「同理心教育」


位於薄扶林的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給予所有四年級學生一個有趣的身份:

「同理掌匙人」。活動導師林秋霞老師指,「每個人心中都有把鎖,你要找到合適的鑰匙,才能開啟別人的心窗。而『同理心』就是那把『合適』(啱) 來開啟別人心窗的鑰匙 (Key)。」

故此,每位學生也持有一把稱為「同理啱Key」的鑰匙。校方希望學生能「同理」的精神,應用於待人接物中,促進他們的人際互動。


四天活動環繞「同理心」,並以多元的方式,跟學生進行理解及領悟:

  • 第一天的信息是「因為理解,所以尊重及接納。」
  • 第二天的信息是「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第三的信息是「代入對方 (感受)、表達欣賞、表達支持。」
  • 第四天的信息是「善待他人,因為大家都在世上努力地活著。」


現今社會需要更大的「同理心」

蘇詠思校長不遺餘力地在校推動「同理心教育」


蘇詠思校長表示,自疫症以來,學生、家長及老師也很需要被理解及包容,因此特地為學生舉辦以「同理心」為主題的活動。

「學校一向重視品德栽培,每年也會因應學生及社會的需要去重點發展一些素質。疫症令眾人的生活習慣、學習模式、家庭狀況有明顯的改變,這些改變、這些處境是很需要被諒解及體諒的。」

她認為要彼此諒解及體諒,關鍵就是對人要有「同理心」。


受疫症所限以及確保適當的社交距離,因而未能全校學生一起進行體驗活動,故此選了小四級學生重點發展「同理心」,因為他們踏入高小生涯,學校將會為他們提供機會,以協助初小學生適應及投入校園生活,以及探訪社區有需要支援的人士。

「讓四年級的學生先理解別人的需要,代入別人的角色,這樣才能更有效幫助別人。」


逆向角度反思「同理心」

活動期間,學生應用導師所教的同理技巧,鼓勵及支持同儕


校方認為對小學生而言,可能未能立刻體會甚麼是「同理心」。所以,學校以從逆向角度,跟他們一起探索:「當你傷心難過時,最不想聽到甚麼說話?」學生的回應值得師長反思:關於責備、侮辱、輕看、否定、取笑、風涼、比較、粗俗、抹黑的話等。


若自己傷心難過時,不想聽到以上的話,若設身處地將心比己,其他人亦同樣如是,不喜歡聽到這些話。此時,在禮堂的學生,紛紛舉手回應:

  • 「原來同理心中的『理』真的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是無法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
  • 「我有時候不明白一些人為甚麼會有一些表現,因為我沒有從他的角度來去思考。」
  • 「如果一個人有同理心,他才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真正的幫助,否則那些幫助也是很短暫的。」
  • 「我不是他,我無法完全理解及代入他的感受,但我想嘗試,因為我也想別人這樣對待我。」


學生:「我要拿個心出來!」

學生在四天活動期間相當專注及投入


在活動最後一天,導師請學生思考「善待他人」與「同理心」的關係。


學生的回饋相當動人:

4A班的李欣霏同學認為「同理心」是「想別人怎樣對自己,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故此,她在活動後明白到不可取笑或歧視別人,要代入其處境加以理解。

「我們也要善待身邊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大家都是想好好地活著。」

她看見一位平日較少流露個人情感的同學流淚,

「她當時一定是很感動,因為她之前是不會這樣的。」


4D班的束滈洸同學指「同理心」中必不可缺的元素是「尊重」,

「我會以同理心來對人好。」

問及他為甚麼會這樣做,他說:

「這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開心,別人開心,我就開心。」


4B班的楊竣嵐同學認為老師分享個人「不被同理」的經歷,讓他深有同感。他坦言自己寫字不夠美觀,會被同學取笑,亦不被家人理解,

「我真的很努力,但我寫字真的不是天生很美觀那種。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我已盡了很大的努力。」

他表示自己會「拿個心出來」與人相處,好好感受別人的心情。


4C班的黃樂諭同學欣賞同儕的勇氣:

「我沒想過大家會這樣樂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心事。他們很勇敢,我很替他們高興。」

她期望自己日後可以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原因是

「未理解清楚別人的需要下去幫助別人,可能沒有太大的幫助,那些幫助的效果是短暫的。」


先「同理」自己,再「同理」他人

不少學生在活動最後一天流淚哭泣


趙慧思姑娘是學校的輔導主任,她在四天期間,看見學生的轉變。

「平日同學相對文靜,但在這幾天的活動中,他們被導師打動,而且多元的活動讓孩子有所共鳴,因此紛紛舉手作答,甚至在全級學生面前,分享自己不被同理的難過經歷。我覺得很感動,發現他們真的很勇敢。」


趙姑娘補充說,想不到四年級的學生能說得出如此有深度的話,這反映他們在活動中有深層的領受及反思。她很期待先由四年級學生在校帶動「同理心」文化,然後再推而廣之,跟不同年級的同儕互動及分享。她亦認為除了學生需要被師長「同理」外,老師也需要被學生及家長「同理」。


林秋霞老師表示,

「『同理』別人前,讓我們先『同理』自己。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自己都不接納自己,自己都不善待自己,我們實在沒有能量,沒有胸襟,沒有經驗去同理他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