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毕肖普的辩护

毕肖普有时候对细节的白描近乎于 “零度写作”,她对情感的控制很容易让人忽视她借中性描述营造的独特氛围。比如,当她的目光投向巴西一个“被油污浸透”的肮脏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The Filling Station)》),读者一般会纳罕她为什么会关注从表面上看是美和典范的对立面的场景。这是关注的密切程度和现实的价值不对等而造成的困惑。很多时候,毕肖普对 “the mundane details of life” 的呈现被这种莫名的氛围笼罩,它的内核是 imbalance,它的表征是 unintelligibility。


因此,毕肖普的写作总有一种辩护的需要,既是为自己为什么关注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意义辩护,也是为 “这个” 的价值辩护。以加油站为例,诗人看到的是油渍斑斑的加油站,衣着邋遢的父亲,甚至他的儿子们和养的狗都 “透着彻头彻尾的脏(quite thoroughly dirty)”。蓬勃而出的细节让诗人颇为惊叹,她似乎想要暂时挪开视线,却又被一旁沾满油污的藤制家具吸引过去,上面放着基本连环画提供了唯一的色调,旁边还挨着一盆毛茸茸,硕大的秋海棠。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尤其是不美不协调的细节,几乎是霸占了诗人的视野,强迫她去关注书写它们;透过文字读者也感受到难以被稀释的压力,因为细节越多,辩护越难。


Why? Why? Why? Why? 诗人濒临崩溃的内心感受通过一连串的疑问释放出来,却更加剧了读者的紧张感,大家都翘首以盼,看诗人如何渡过这道险关。


毕肖普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于无暇给每一个细节编织一个理由,她试图提出一套整体的解释方案:Somebody did something to cause everything。诸多细节背后的因果链条看似毫无头绪,但有可能它们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原因,源头,动力。这似乎是对中世纪教士 “上帝设计万物学说” 的戏仿。因为二者都建立在 faith 的基础上而不是 belief,因为从万物到造物主的跨越不是依靠理性证据,而是非理性的意志力。毕肖普的答案之所以是戏仿,是因为她并没有点明这个神秘的 “somebody” 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 “somebody” 是什么,却被它作用的结果包围。毕肖普更进一步说,这些细节,无论多么远离美和典范,都是 “somebody” 爱的证明。正是这种爱的力量创造了一切,维持了一切,运作着一切。诗人宣称,“somebody loves us all”;仿佛包括加油站,诗人自己,和读者在内的每一个都在承受着 “somebody” 爱的泽被。


这说明,毕肖普承认远离美和典范的细节没有值得被关注的内在价值;它们的价值源自于外界的垂青和赠予。这便是她的辩护。因此,虽然诗人着眼的是细枝末节,但后者是作为 “somebody” 爱的具象化成果而被聚焦。毕肖普对这些细节抱持的庄重关切,说明她对它们背后隐而不显的更大的脉络和源头充满信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