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工匠精神与热爱的限度

一提到“工匠精神”,你会想到什么?是故宫里的文物修护员,还是东京都的寿司之神?是一丝不苟,还是精益求精?无论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个话题颇有感触,毕竟,我们从媒体上听到的相关报道实在不胜枚举。


如果我们对五花八门的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报道进行提炼,大概可以得出“工匠精神”的两个核心要素: 一是对象要单一。他要么只打磨紫砂壶,要么只雕刻钢笔尖。他注定是一门手艺的专家,而不可能是浅尝则止的杂家。二是时间要持久。他可以埋头几十年,就是为了造一尊最有禅意的佛像,一把最具生命的吉他。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花大量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精神。


我们普通人会迷茫,会敷衍,会分心,会放弃,而这些工匠却从一而终,孜孜不倦。实在令人相形见绌。


媒体也不遗余力地渲染工匠精神之外的启迪。和神一样的工匠相比,我们究竟差在哪呢?差在不够热爱。或许,我们浅尝则止是因为我们总是懒心懒意,意兴阑珊。我们或许去过很多地方,遇见过很多人和事,但是没有一段经历能够撩拨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弦,只是吉光片羽,在表面留下肤浅的划痕。或许,我们因此感到不笃定,不餍足,不安稳,乃至没有快慰,没有存在,没有意义。而现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背道而驰地活着,他们的坚持本身就骤然有了意味。“像他们一样热爱”成了我们填补人生意义失落的特效药。于是,经过媒体的打造,“工匠精神”漫溢成了人生哲学,而“工匠”则升华成了人生范本。


然而,对这种漫溢和升华,我们应该怀疑。


因为热爱有其限度。显然,极致的热爱本身就是片面、虚假的。真的有这样的人,一辈子沉迷于一件事而对其他的乐趣毫无兴致?很可能这只是媒体的片面剪裁,工匠们在“工匠精神”之外还有生活。其次,即使有人反驳说,这样的人确实存在,那这样的人生必定有意义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错过了爱情,错过了孩子的咿呀学语,错过了夕阳,错过了莎士比亚和莫扎特。可见,极致的热爱和极致的麻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一件事的极致热爱可能是对其他一切事的极致麻木。这不但不能保证你的人生有意义,甚至还不能保证你的人生的正常和完整。


人生意义本身复杂得难以想象,因此拒斥任何统一的公式,原则,方案。如果“工匠精神”算是一种回答,也是笼统的回答。如果这类笼统的回答成为公共讨论的热门,乃至主流,那就非常值得我们担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