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哈内克谈电影的伦理


谈及电影艺术的伦理,哈内克认为它应该是人道主义的,而不是政治性的。有政治企图的电影试图兜售意识形态,对着观众说,“这是我的想法,现在给我全吞下去”。而人道主义的电影并不兜售什么,也并不试图说服,它的目的是和观众建构对话,让他们思考。哈内克认为这是电影艺术所能做到的全部,任何超越对话的企图都是非分之想。


虽然有很多围绕他的影片的政治解读,但是哈内克认为自己的电影和政治性的电影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他的创作出发点从来不是为了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无一例外,他的电影的核心都是为了呈现人的心理和复杂的生活本身。这才是他认为的艺术上有意思的话题,而意识形态本身在艺术上没有一点意思。以他的代表作《隐藏摄像机》为例,他的初衷并不是探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移民问题,而是思考童年的负罪感如何影响乃至摧毁一个成年人的生活。这种思考也许在社会背景中有更大的意义,但这是评论家在乎的事,他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艺术家对此并不在乎。


作为老师,哈内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学生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创作初期,他们都直奔最深刻,最严肃的主题,动不动就想拍奥斯维辛,想剖析人性的阴暗面。在哈内克看来,这些青年电影人一开始就从社会意义甚至意识形态出发,根本不可能反映现实的电影。所以,他总是要劝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对象,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舍近求远地探讨那些宏大的课题。


从自己切身的经验出发,观察自己的经验,从而在艺术世界中创造虚构的经验,这便是哈内克的创作原则。有人指出他的电影总是围绕中产阶级的生活,有主题重复,视野狭窄之嫌。哈内克直言这是自己恪守创作原则的结果:从 46 岁拍出第一部长片开始,他的所有电影都热衷于反映他对于自己,以及相似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是他唯一感觉得心应手的题材,这也是让他虚构的人物接近真实,变得可信的唯一语境。如果他影片中的人物坠入物欲和性冲动的困境都大同小异,只能说明中产阶级生活本身的贫瘠,而不是电影本身缺乏想象。


忠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因为哈内克无限珍视艺术中的真诚,这也成就了他在作者电影领域的伟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