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与自爱相似

1. 昨天,我说如果一个人说她无条件地爱上未来的对象,是有问题的。一位朋友的直觉有所不同,认为这很浪漫。父母之爱和情爱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似乎并不明显。我们不能简单说父母对未出生的孩子的爱是动人的,却认为一个人对未来的对象的爱是成问题的。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


2. 我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如果我们说,我们无条件地爱未来的自己,我想很少有人会觉得不妥。一是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之间有着身体和心灵的延续。二是心灵层面的延续集中表现为当下的自我对未来的自我的认同。我们关心未来的自己,全身心地参与到未来的自己的构建中去,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的 “自爱” 在时空中的延伸。


3. 虽然未来的我永远只是潜能,总是尚未实现,但是我们对她报以的爱却合情合理。这是因为求生的本能已经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中航行,在所思所行所感等各个层面留下了指纹。它是我们无条件地爱时空中的每一个自我的共同原因。


4. 以自爱为蓝本,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显得合理,而无条件的情爱却不然,是因为它们和自爱的相似程度不同。父母之爱更接近自爱,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在身体和心灵上是父母的延续;我们应该承认两代生命体之间的断裂鸿沟。父母之爱是自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因为父母在情感和价值认同的层面和孩子紧密联结。在孩子降生之前,这种无条件的认同就已经通过企盼,憧憬等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 同样的逻辑并不适用于陌生人的相爱过程。和父母之爱不同,陌生人之间不会也不应该无条件地认同对方。她们在情感和价值层面的联结需要相当时间的试探和摸索,这是相爱必经的过程,也是陌生人相爱的题中之意。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出这种试探和摸索,我们肯定会质疑他们的爱的纯洁性;但在陌生人之间,它们却是明智的选择。一旦陌生人之间形成深层次认同,确定对方是值得爱的人,那么他们的爱才会升华到新的阶段。这时,他们之间爱的表达才不需要理性的审查,展现出动人的盲目性。


6. 这样一来,我对开篇的判断有了新的解释。一个人无条件地爱未来的对象之所以会显得不妥,是因为这种倾向跳过了必要的试探和摸索阶段。陌生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并不是自爱的延续,未经试探和摸索的盲目之爱并不可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