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不彻底的悔

当我们说 “我真后悔如何如何” 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情绪状态并不是完全的悔恨,而是处在一种矛盾,混乱,分裂的状态。我们可能一方面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自己所关切的对象的伤害(我后悔没有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或者没有实现自己所在意的理想和憧憬(我后悔年轻时太轻狂,没有坚持写作),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斩钉截铁地对自己说 “我真希望现实是另一个样子”,因为在悔恨之外,我们似乎还有别的感受。这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的悔恨并不彻底,确切地说是 “略有悔意” 而已。


悔意的不彻底,有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我们打心底看不到后悔的价值和意义。后悔总是向后看,是过去的事端诱发的当下感慨。既然后悔的对象在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它在历史中的发生,所以当下的感慨显得于事无补。因此,后悔被看成是过去投下的阴影,是我们恢复生活意志的障碍,是阶段性的终将被拜托的负担。正因为后悔的价值被低看了,当我们不得已后悔的时候,我们会提醒甚至提防自己过度投入,只是浅浅地聊表悔意而已。


另一种可能,我们打心底认为自己能够改变的非常有限。经历了许多溃败和无奈之后,我们终于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了彻底的改观。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因果的源泉。事实上,我们深陷因果的弥天大网:一端我们被无数外在的力量影响和挟持,另一端我们亲手触发的因果链会很快超出我们的控制和预期。这种对自我存在的有限性的感知让我们深切地意识到,无论是在现在,过去,还是将来,我们能够做的非常有限。因此,即便我们拥有了改变过去的机会,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并没有信心。如此一来,我们的悔意更多的是对自己无力扭转的存在境况心生悲戚。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在后悔之余,同时意识到过去的种种已经无可避免地构成了现在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后悔不仅意味着切割过去,还意味着切割当下,这就让当下的我们失去了彻底后悔的立场。如此一来,我们自然悔下留情。


针对历史中的只涉及自己的行为所采取的态度,“无悔” 常常被人们赋予正面价值。同性恋者未成年时和家人出柜,家人断绝关系,无奈辍学流浪,多年后被问及当年的抉择,表示无悔,众人为之感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无悔的价值都被高估。无悔作为一种情绪态度,在它的面具下掩藏着多种多样的心理轨迹,并不是每一种心理轨迹触发的无悔都是回首过往时最好的态度。我们可能因为麻木而无悔,因为莫衷一是而无悔,因为 “所有自己做的决定都不应该后悔” 而无悔,因为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而无悔,因为厌恶害怕回避后悔而无悔,因为满足于现在憧憬于未来而无悔,因为相信自己可以让自己无悔而无悔,因为盲目而无悔。这些无悔都不值得羡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