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不可还原的人性

校园里安装 AI 识别本身绝顶荒唐。发明者和使用者对于“理解人性”这件事所抱持的沙文主义心态实在令人不齿。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我们通过一些所谓的典型表情和典型行为就能够“计算”人的内心活动;而这无疑是极度粗暴和傲慢的表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就曾提醒我们,关于人的学科和其他的科学不同,因为我们关于人的任何认识和预测都只能做到“大部分情况正确”。因此为了更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他建议我们不要强行套用普遍原则,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或许让我们的理解过程更加繁琐,但如此慎重是值得的,也是“把每个人当人看”应有的题中之义。


AI 识别系统的运用恰恰是对这一份慎重的违逆。它把人的表情和行为扁平化为图像,抽象化为符号和数字。于是乎,对活生生个体的敏感和尊重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算法和大数据的痴迷和崇拜。


我猜想,这种技术自负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影响。比如,单边嘴角上翘是蔑视的表现,两手交叉是防御姿态,身体的朝向代表了行动的趋向等等。专家沾沾自喜于传授关于微表情,身体语言的秘籍,大众也津津乐道于窥测人情世故的满足感。


无论这些秘籍多么复杂精妙,它们对人的基本认识是贫瘠的。它们把一个人外化的表现等同于她的内心世界,无疑抹杀了人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仿佛人是一部构造严谨的机器,接受某些因,就必然反馈某些果。而我们只要把握了它的运作机制,就能够准确地从外在表现倒推出它的内在活动。这种机械主义充满了因果决定论的意味,直接无视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由抉择的可能。它似乎并不明白,人并不是因果链条中传导“力”的普通一环,她还能认识因,控制因,从而选择果,抑制果。于是从因到果的过程可能很难理解,甚至行动者本人也无法解释还原。


但正是这种“不可还原”的属性,为人的自由保留了施展的空间。于是我们才有了隐秘的内心世界,有了被压抑的痛苦,佯装的快乐,有了不动声色,有了不合时宜的隐忍和合解。总之,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表达是有见地的,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开诚布公,也可以选择曲折幽微。很多时候,这种曲折幽微让我们的表达不至于变成膝跳反射,我们自己也不至于沦为一台灵敏的机器。


我们身上所有的“不可还原”是最重要最值得捍卫的东西,它们将我们与沉默不语的因果机器隔开。这是任何人和 AI 系统都不能剥夺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