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在乎

关于 caring,一种偏见认为它完全是人的内心活动。

比如,小磊认为他在乎(care) 他的同性爱人小童。但是当他的同事在公园撞见他和小童一块牵手散步的时候,他下意识地甩开小童的手,并急于向同事澄清他和小童只是堂兄弟关系。事后,小童觉得很受伤,认为小磊并不真的在乎他。但小磊也觉得委屈,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他是真的爱小童,在乎小童,只是长久的深柜经历让他习惯了在公共场合与同性保持距离,即便对方是自己的爱人。他认为,甩开小童的手,是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是自己的行为”,因为它并不能反映自己深层的在乎。

小磊的解释半对半错。对的是我们每天做很多行为,但确实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代表我们到底是谁。有些是无意识的(口误),有些属于冲动(气头上的重话),还有些源于意志薄弱(屡戒不止的烟瘾),它们都不受我们的控制,没有得到我们的认同,因此并不能反映我们的真面目。

但是他对 caring 的本质的认知有偏差。在他看来,在乎就好比一个决定,只要他下定决定在乎小童,他就真的实现了对小童的在乎。这种理解无异于说,只要我们下定决定减肥,我我们就真的实现了减肥。其中的荒谬表明,在乎和减肥一样,不能只是人内心的一个念头或者决定,它的实现需要外化成行为。

当我们在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计划,一种信仰的时候,不仅我们内在形成的念头,欲求,决定会随之变化,我们外在的行为也要有所表现。正因为小磊在乎小童的念头没有外化成行为(比如大方向同事介绍自己的爱人),所以他并没有真的实现对后者的在乎,而只停留在“决定在乎”的阶段而已。

正因为人们和小磊一样,将在乎和决定在乎混为一谈,所以他们自然地认为在乎完全是自己的事,受自己的控制。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虽然一个人宣称自己”不在乎“,但是他的行为却分明表现得分外在乎。这种情况里,外在行为和内心决定的割裂恰恰说明这个人失去了”自我控制“。这不但因为我们并不能完全控制我们的行为,更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在乎本身。

承认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能力的限度。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主宰自己的在乎的时候,我们才会真的重视它,并努力引导它,从而以一种更慎重的方式对待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