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一些人认为爱的不可知便是爱最根本的样子;而且越是不可知,我们越被它吸引,奋不顾身,甘之如饴。但这种认识存在严重的悖谬:如果爱是不可知的,我们如何肯定 “不可知” 是爱的本质属性?如果爱是不可知的,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被吸引的必然是爱,而不是别的东西?因此,按照不可知论的理解,罗大佑的这句歌词犯了柏拉图所说的 “美诺谬误“。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罗大佑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考虑到《爱的箴言》这首歌其实是 “我” 献给 “你” 的内心剖白,所以一种可能是,这里的 “人” 并不是指 “所有人”,而是 “你我之外的旁观者”。与其说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表达的是没有人可以参透的困惑和遗憾,还不如说是旁人无法分享的独特和私人。从小王子和玫瑰身上我们知道了,爱就是互相驯化,即参与到彼此的历史和福祉中去。从毕晓普的精神世界中我们了解到,与爱相伴生的驯化构筑的其实是自我存在的堡垒,它一方面让纠缠其中人找到内心的安稳和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也将未知的世界隔绝开。堡垒之外的人的不理解,非但不会削减反而增益了爱的价值。


旁观者真的无法理解爱吗?为什么?其中一个人很重要的原因是爱独特的现象性的特质,无法从第三人称的立场上进行还原。现象性的特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没有亲身体验,就无法从他人的描述中了解抹茶的香气,极光的色彩,莫奈的笔触。和它们一样,爱也伴随着现象性的经验,没有第一人称的经历,便无法体会。然而,爱和上述体验仍本质上的不同。抹茶的香气,极光的色彩,莫奈的笔触都指向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人们对这些事实的体会或许有所差异,但绝大多数会趋同;我们说它们是同质化的现象性经验。


人与人之间的爱却不是同质化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爱所涉及的互相驯化的历史各不相同。旁观者或许可以动用最尖端的科技来监察我与你之间的互动,尝试以客观的立场描述我们所有外化的行为,并从我们的自述中从重建我们的心灵世界;但是他们却不能说这些就是爱。这是因为爱本质上是人们站在第一人称立场互相认识,承认彼此的真实性的整个过程;爱不能被旁观者理解,便是因为第一人称立场本质上不能被第三人称立场渗透。由此可见,旁观者不能理解他人的爱是囿于其身份的限制;唯有当旁观者自己陷入爱中,他们才能知道爱究竟是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