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宁做我
毋宁做我

I read about the good, the beautiful, the self and love. *The better part of my heart is open.

《昙花·鹤和鬼火》与美的历程

读《昙花·鹤和鬼火》的时候,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想象的世界究竟反映了怎样宝贵的人类经验,值得汪曾祺如此巨细靡遗的书写?

整篇小说借助李小龙和昙花,鹤和鬼火遭逢的经历串联起主人公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经验。李小龙并不是作者介绍风土人情的工具;他贡献了重要的视角。作者通过它描摹李小龙生活的世界,读者则通过它来感受李小龙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与周遭一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看到,在从鸟瞰视角介绍完各种地理位置之后,作者总会加上李小龙的视角,他的体验,他的看法,他的感受。加上这层经验滤镜之后,本来兀自存在的自然物,人造物因为有了人的关注而赋予了人情味,就连它们之间仿佛也暗自生发出某些关联。所以,我以为,小说的核心是刻画经验,即李小龙这个少年的特殊经验。

对经验的侧重尤其体现在对李小龙分别与昙花,鹤和鬼火的遭遇的刻画上。抛开经验对象和内容的差异,三次经验无疑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对美的经验。三次遭遇,李小龙最后的感慨都包含美:昙花是纯粹的美,鹤是凄凉的美,鬼火是危险的美。其次,这些经验都聚焦“美的初见”。这三次经验之所以刻骨铭心,值得纪念和书写,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是李小龙第一次的体验。李小龙听说过昙花一现,在画上见过鹤,听老师讲过鬼火,但他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考虑到这三种美本身就不是寻常景象,李小龙在初见时的惊为天人,初见后的魂牵梦萦可想而知。由于都是初见,所以每一次与美的遭遇都是“新的体验”,自然会让李小龙感到“天地为之焕然一新”;而三次与美的初见层层递进,由此触发了李小龙的三次“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记录的并不是三次毫无关联的经验,而是因为美的触发李小龙展开的心灵成长之旅。

这一成长轨迹我们可以从小龙对三种美的体验中窥见。最初小龙对昙花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简单而直接的,他只是被它的形态吸引,为它的香气迷醉。稍显意外的是,面对昙花,李小龙既没有顺势感慨“昙花一现”,也没有感慨美的脆弱和易逝。他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它,直到在梦中梦见了一盆新的昙花。李小龙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他之所以没有感慨现实的昙花转瞬即逝,是因为他能够从梦中永远盛开的昙花中获得慰藉。正是在小龙的梦中,易逝的美被复制,凝结成永恒的美;也许小龙在这种美的延续中获得了慰藉。

等到小龙看见一只孤鹤的时候,他的感受有了变化。孤鹤当然是美的,但是它掠过城墙的身影同时让小龙感到凄凉。与昙花的美不同的是,凄凉的美在小龙的心里留下的感受更为深刻,以至于他后来遍寻各地都无法找到曾经令他惊心动魄的那一只。在我看来,小龙对美的体验更为丰富和深刻,说明了他内心的感受力的丰富和深化。以前的他或许还是会注意到孤鹤之美,但是并不会觉察到这种美凄凉的底色,更不会为之动容。对凄凉的体悟说明小龙的注意力从“美的个体”拓展到“世界中美的个体”。因此,美的个体不再悬浮在虚空之中,而与周遭的世界开始生发联系。孤鹤本身只是单纯的美,而唯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孤鹤的美才会显得凄凉。

最后小龙对鬼火的经验可谓是一次更为全面的成长。首先,他的感受更为矛盾和分裂。意外撞见鬼火,小龙感到美之外,更多的是害怕。鬼火常常出没在坟茔丛生之地,对鬼火的恐惧其实源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人之常情的反应是回避和逃离。但抛开对死亡的恐惧,小龙真切地感受到鬼火之美,所以他自然想前往和靠近。鬼火之美带来的愉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在小龙的心里积攒了巨大的张力,迫使他做出抉择。结果,他既没有停下来欣赏鬼火,也没有落荒而逃,而是“用平常的速度轻轻地走着”。这是小龙第一次遭遇危险的美,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好的,因此不是所有美的体验都是愉快的。对这种复杂性的觉知说明小龙的注意力从“世界中美的个体”拓展到“世界中美的个体和我”;他开始关注美的个体和自己的关系,尤其是美的个体对自己的影响。

小龙回到家,回想与鬼火的遭遇,他为自己总算硬着头皮走了回来感到一丝自豪,仿佛自己经受住了一次极其重要的考验。这是对自我能力极限的觉知:在面对复杂的美的现象的时候,他可以统摄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欲望,控制对危险的美不切实际的恐惧和向往。这便是小说的结尾的一句“李小龙看见过鬼火,他又长大了一岁”所暗示的内心的成长。与前两次的成长不同的是,这次的成长并不完全关乎外面的世界,它更多地关乎一个少年对于自我内心成长的觉知。

至此,开篇的问题也有了答案。为什么以昙花,鹤和鬼火为代表的审美经验值得书写?因为它们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刻度。这个少年可以是曾经汪曾祺,也可以是任何与美有过深刻遭遇的人。它们的强度不可磨灭,它们的张力无法消解,它们的存在证明:当我们书写一个人全部的历史的时候,不仅有事业轨迹,感情经历,还应该有美的历程。但凡缺少对审美历史的关注,任何对人的书写都注定残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