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川
三藏川

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国家认同感是如何被构建的?

近段时间香港抗议的事情沸沸扬扬,许多大陆人愤怒之余不免困惑:为什么香港人这么不爱国呢?事实上,所谓爱国情感,或者说国家认同感,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雨露均沾,对于不同地区的人们而言,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如果能够看清楚国家认同感究竟是如何而来的,自然也就明白香港人的抗争来自何处了。

首先爱国这件事,并非自古就有的普遍情感,而是要到现代意义的国家兴起之后才出现的。例如我们的孔子先生,肯定不是爱国分子。他从来没有在其留下的语录中宣传过要爱国,而且自己还一天到晚跑出祖国(鲁国),渴望在外国谋求一官半职,好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代,基本上没看到有爱国的人。魏国的张仪帮秦对付六国,楚国的伍子胥帮吴攻占楚都,也没听时人批评他们为魏奸楚奸的。然后到了帝制时代,君王们喜欢宣扬的是忠君,也不是爱国。所以元朝覆亡的时候,一大批汉人朝臣不但不欢呼祖国解放了,而且还拒不仕明,坚决为元帝守活寡,放今天来看,简直是又坏又蠢的汉奸了。一直到宣统退位,民国建立,然后才有了爱国这件事。为什么呢?鲁迅笔下的康大叔其实就说了:“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笔者注:《药》中,牢头去盘问被捕的革命者夏瑜)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简而言之,民国之前,这国家是皇帝的,皇帝的东西你也敢爱?!这要杀头的。而民国建立之后,这国家属于大家了(至少纸面上是),因此每个人才有了爱国的资格。

其次,有了爱国资格,并不表示人们便会自动爱国了,或者说有国家认同感了。任何事物从无到有,是得有过程的,是需要有各种作用因素的。国家认同感也是如此。要培养或者塑造人们的爱国情感,还需要下面几种因素:

第一,文化因素。简单来说,如果个体从小就浸淫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当中,那么他对于该文化代表的国家自然会有一种认同感。比如绝大多数大陆人都生活在汉文化的环境里,大家都说着普通话,使用着汉字,过着差不多的汉族节日。中国,作为汉文化的代表国,自然就容易成为个体的爱国情感之归属。当然,同样是生活在中国,有的人是从小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那么他对中国的爱国之情恐怕就相比中原地区的人要差点。假设他还不会普通话,也写不来汉字,那么也就很难对中国有强烈的认同了。香港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因为粤语之于普通话,简直就是外语,在书写上中也有很多大陆人看不懂的字。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很大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形成。

第二,历史因素。这个就要考察个体所在的族群在国家历史中所处的地位。一般而言,若个体所在族群在国家历史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是核心统治者,那么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必然越强烈。反之,在历史上越被边缘化的族群,其对国家的认同也就越弱,甚至会产生反抗的意识。对于大陆汉族人而言,显然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汉人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爱这个国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对于渔村人,则情况迥然不同。最早的渔村人,应该是因战乱、流放、饥荒等原因被迫于海岛之上生活的。也因为这些人地位低微,因此被污名化。古人称之为“蜑人”、“卢亭”,反正都是将其视为最为低贱野蛮之种族。自汉代起历朝都规定渔村人不得与陆民通婚,不得在陆上居住,不得参与科考,更不可能当官。南宋时期,因为蜑人私自制盐,还引发官兵镇压,酿成大奚山惨案。而到鸦片战争之后,香港被作为弃子割让,香港人又受英国殖民,一直到上世纪末回归。因此,整个香港历史都充斥着被主流族群歧视、排斥、压迫的故事,香港人自然也就不容易对该主流族群建立的国家产生子女对父母般的依赖之情了。另外,在二战结束之后,内战以及大跃进、文革期间,又有大批惧怕中共或不满中共统治的大陆人移居香港(其数量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地居民),在这些人的眼里,香港是他们逃避专制统治的避风港,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归属感了。

第三,个人权利。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人的情感也往往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你对我好,那么我也对你好。在一个个体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国家,自然不单单是本国人会爱国,连外国人都想着移民入籍。而且,人还有一个特性,权利这东西,越多越好,有了就不能收回。因此,对于大陆人而言,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个体权利——尤其是经济上的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爱这个国家自然没困难。但是香港人却未必有这个感觉,甚至可能相反,他们会觉得我们曾经有的权利缩水了,这就必然导致对国家不满了。

第四,最后一点,国力因素。人,作为个体,都是脆弱和渺小的。因此,谁都喜欢有强大的祖国做靠山。同样是穷人,我相信中国的穷人肯定比津巴布韦的穷人更爱国——好歹我们国家强大啊!事实上,香港也有不少爱国人士,他们的爱国之情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大国的力量影响。假设中国大陆只有深圳这么大点地方,我想香港恐怕早就独立了吧。

上述四个因素,是构建起个体对其所在国家认同感的核心要素,然后,有了上述这些,再通过教育和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国民的爱国热忱也就很容易被鼓舞起来。只要稍稍留意下那些大陆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或爱国类文艺作品里面所侧重的主题(悠久历史、当下经济发展以及强大国力往往是核心),你就会明白国家认同感究竟是如何被建构的了。

既然国家认同感不过是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被人为建构起来的情感,那么,它就既不神圣,也不永恒,我们更没必要为了这种东西非要置异己者于死地。一万年之后,也许已经没有什么中国,美国,香港,台湾之类的区分,但是,只要人类还在,那么我们依然会欣赏贝多芬和梵高,依然会继续在我们的眼中丈量这片浩瀚的宇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