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川
三藏川

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伪爱国狂热及其后果

最近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变得越来越爱国了。这些年来的许多事情仿佛都在印证这个“事实”:如2016年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后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2017年《战狼》的5.45亿票房,2018年“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以及今年微信朋友圈里的头像挂国旗,十月一日全民观看阅兵式,当然少不了各种社交平台上对NBA的抵制,对港独的谴责……国人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外人呢则不免感到担心和威胁。

然而,我要说,这一爱国“事实”是假的,这不过是被制造出来的伪爱国狂热而已。真正的事实是,中国人越来越不爱国。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下,当你真的爱某一对象时,比如一个人,比如某项活动,比如一种兴趣,你会怎么样呢?

当我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关于她的各种信息,从饮食偏好到喜欢听的歌,从衣服的尺码到家里宠物的名字,从常用的化妆品牌子到豆瓣知乎的账号……

当我沉迷于饲养蝴蝶的时候,我会在网上搜索各种蝴蝶的资料,会去买来一大堆蝴蝶图册,会跑到植物园去寻找蝴蝶的幼虫,甚至在小区散步的时候也会仔细检查每一棵柑橘树上有没有玉带凤蝶的虫卵……

是的,看到这里时你们也许会心一笑。是啊,你爱着某样事物的时候,难道不是如此吗?我们因为爱,所以才会去渴望了解爱的对象的一切——用属于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也爱国,因此我去读那些圣贤们留下的文字,试图去理解他们处在当时当地为何有那样的思想;我去梳理中国神话中的各种形象,试图去发现人们为何要去创造这些多姿多彩的神灵;我去买了一堆明清时期外国人对中国的著述和笔记,试图去明白我们为何会失去赶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机会;我去采访调查中国农村的学校和师生,试图尽微薄之力来弥补教育不公……我以我的方式去理解何为“中国”,并根据我的理解去爱国。

我曾经弄不懂大家为什么要一起去快闪爱国,一起去看电影爱国,一起去挂国旗爱国,一起去看阅兵式爱国,一起去组团翻墙骂港独爱国。如果你爱一种事物的方式是跟随他人的步调,那怎么才能证明你是真的爱他/她/它的呢?

不过我现在明白了,因为那些所谓的爱国者并不是真爱国,他们只是想在这些“一起”进行的行动中说服自己是爱国的,并在这种步调一致的行动中令自己陶醉罢了。

因为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国,但他们并未真正渴望去了解“中国”。对他们而言,让别人以为自己是爱国的,远比寻找内心中对中国的爱重要的多。

而一旦一个人真的爱国,那么他就不会随波逐流了。他会开始选择他眼中的中国,也许是那一堆堆故纸文物,也许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许是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也许是血汗工厂中的疲惫身影……无论如何,他会努力去认识这个国家,重新定义自己心中的中国,然后去为之努力和奋斗。

就像清末的那些革命党人,他们眼中的中国肯定和慈禧眼中的中国不一样,他们选择打破那个官方认定的中国,然后去建设一个新中国。这是爱国。

就像今年获得诺贝尔替代奖的郭建梅,她眼中的中国是由那些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们组成的,她为她们抗争,为她们赢得尊严和权利。这是爱国。

当然,不仅是这些,我也不会忘记人民日报宣传的那些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默默无闻的科学研究者,工程师,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

唯独那种千篇一律随波逐流的爱国,在我看来根本不是爱国。如果这个国家积极去鼓励这种爱国行为,如果这个国家的官方居然还以这种爱国行为为荣,如果这个国家的官方竟然还调动资源去发动和奖赏这种爱国行为(同时打击不按步调的人们),那么就等于是在告诉全天下人:去作假吧!只要你作假就可以得到赏赐,否则就等着挨板子。

其后果就是大家都开始作假,慢慢的这个国家就会被虚假充斥,假的爱国,假的发明,假的文物,假的专家,假的药品,假的新闻,假的流量,假的……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国家除了“中国”这两个空虚的字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去爱的了。

按:这并非一篇严格的说理文,事实上,这只是最近的爱国热,加上看到纽约时报的“中国的爱国主义如何塑造了一代人”以及@Milly的“稀里糊涂地爱国了”两篇文章的即兴发挥罢了。不过,我的基本观点在于,爱作为一种人的情感,必须与对象建立某种关系才能为真。而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是“认知”。如果你连认知对象都没兴趣,你是不可能爱他/她/它的,你不过只是在占有他/她/它的表象罢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