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川
三藏川

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哥德巴赫猜想VS中华民族5000,哪个更难证明?

有个关于门卫的段子,说门卫查问陌生人时有哲学家的风范:“你是谁?你哪来的?你要去哪?”事实上,哲学家绝不会这样问。真正的哲学家问的是“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欲往何去?”看起来门卫和哲学家问的差不多,其实不然。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门卫的问题指向的是“你”,也就是某个访客的来意。而哲学家的问题指向的是“我”,是自我的存在与意义。

门卫所问的问题早已有答案,答案就在访客那里。而哲学家问题的答案却并不在任何地方,恐怕也永远都不会有答案。所以说,有些问题是有答案的,且该答案本身就存在,只是我们暂未发现罢了。而有些问题则是不确定有答案的。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区别仅在于我们已经找到答案和尚未找到答案。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关于人类社会,关于自我这类问题则未必有答案,比如中华民族是否有五千年文明。

关于后者,可能乍听之下会觉得很不可思议,难道我泱泱大中华拥有悠久历史这还不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其实关键在于问题。

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问题是否会有答案,首先要判断的是问题所问的对象是否是一个稳定的且可被观测的事物。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太阳温度有多高?鸟类为何要迁徙?这类问题的考察对象都很明确,是定义清晰的并且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但如果是以下这类问题: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的?古埃及是否是最了不起的文明?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尽管很多人觉得这类问题挺好回答,但事实上,这类问题永远不会有一个所有人都赞同的答案。其原因就是,问题的对象是个模糊的概念。

例如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事实上,该概念的历史远比很多人所想象的要短的多。最早,这个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维新派志士,他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为了消除当时的满汉冲突,为能够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华民国奠定理论基础。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认可梁启超所提出的这一概念呢?就算我们认可了,在梁启超之前的中国人会认可吗?元代的蒙古人,宋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女真人,他们会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吗?或者说,就算我们强行将以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人都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那么未来呢?我们敢说这一概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谁又能够保证未来没有一个王启超宋启超什么的用一个“东亚民族”之类的概念将中日韩以及东南亚一律都并进去呢?显然,中华民族并非什么永恒的真谛,它不过是梁启超一人的想法罢了,它不过顺应了那个时期至今的时代需求罢了。只是相信这一想法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今天人们的共识了。

这和自然科学或者数学的答案不一样,那些答案是被发现的,因此经得起质疑和检验,你如果不信,自己去做下实验或者演算推理,然后就不得不信。但对于中华民族这样的事物,却不是可以做实验或者演算推理的,因为它是被人想象出来的,是虚幻的存在,被用于将各种不同的人团结在一起。对于清朝之前的人们而言,要让他们相信有个包容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之存在,就好比让现代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一样荒唐。所以要证明中华民族存在五千年了,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要想获得答案,就必须把问题改变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至今有多少年了?这是可以有答案的,答案是114年,见梁启超1905年所著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人类发明出许多知识,或出于好奇,或出于逐利,无论如何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像是中华民族这类知识,虽然是想象之物,但起到的作用很大。如果没有它,又如何可能将14亿人给统一起来呢?应该说,人类想象出来的最了不起的知识就是宗教了。对于宗教,马克思有一段很有名的论述: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里的有情物,是没有灵魂的处境里的灵魂。它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这段话大陆人往往只记得最后一句,于是把马克思变成了一个愤怒谴责宗教的哲学家。然而大错特错。因为只要看了前文,你就会立即发现,马克思其实对宗教是有好感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鸦片”。

对中国人而言,鸦片是毒品,是整个近代史屈辱的象征;然而对于1843年生活在德国的马克思而言,鸦片是镇痛剂,是安慰剂,因此用它来比喻宗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这个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看来,基督许诺的天堂,佛教的善恶轮回,真主的恩泽乐园,确实能够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以安慰与希望,正如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鸦片一样。

当然这是题外话,让我们重新回到题旨,既然明了了数学猜想要比中华五千年更容易证明,那么这一结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在公共讨论中,我们经常要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他人的观点,然而大多数人首先做的不是去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可证,而是急切地寻找证据去证明。事实上,要找到所谓的证据并不难。比如要证明上帝存在,你当然可以搜罗一堆讲神迹的故事;比如要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你也能够从一些古籍中找到证据。然而,同样的道理,别人也可以去找寻相反的例证来反驳你。于是局面就成为各说各的,如果大家心态坏了就往往演变成互撕互喷。于是交流到此结束,剩下的就是打嘴仗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首先要检验一下自己的观点,它是否可证。如果是不可能证明的东西,是想象之物,是信仰之物,总之是非自然的,无法被客观化的,无法被精确定义或量化的东西,那么就放弃讨论吧。因为就算你口才超级棒,煽情能力高超,也只可能让愿意接受你观点的人接受。至于不愿意接受你观点的人,永远都能够找到反对你的证据。

也许你会说,如果我的观点就是跟国家、民族这类想象之物相关的,那怎么办?很简单,以科学的严谨来定义它,用数学的精确来量化它。比如当你要证明香港示威者都是港独的时候,先请定义港独,究竟符合那几项行为特征的才算是港独?然后去抽样统计,得到在所选样本中有多少人符合了港独的定义。然后再推出结论香港示威者有多少比例是港独。这时候别人才能理解你所谓的港独是什么意思?以及和他心目中的港独有何出入。然后你们才可能进行交流,也许你们会对定义产生分歧,也许会对抽样的代表性有争议,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讨论是理性的,也能够促进不同阵营的人彼此理解。

也许你会说,这么做太麻烦了,我只是刚刷完牙,想上网来表达一下,又不是来发表学术论文的。当然,我没说必须一本正经抱着做博士的态度才能发表文章。其实还有一种讨论方式,根据你的亲身经历去表达你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你遇到了善意的问候,这是一种感受;你遭遇了恶意的中伤,也是一种感受,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很多事,你可以把你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告诉大家。小到今天的猪肉又涨了几毛钱,学校要求审查图书馆的境外书籍,或者送外卖的小哥细心地写了张“小心烫”的便利贴,花鸟市场的鹦鹉店都关了门……这远比看到微博/推特上一条没有信源的消息就跳起来乱喷要有价值的多。因为万物互联,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人们无需非得通过宏大的事件才能了解这个时代,只要细心聆听,仔细观察,那么我相信,你所记录下的一切,都将是珍贵的史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