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然別居
厭然別居

欲覽更多內容,請至我的博客:https://sanlier.blog 此處只做備份之用

蘇聯紅軍空軍戰時油料供應問題

燃油因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進程起著關鍵影響。德軍統帥部之所以敢於進行閃電戰,一大法寶是機械化兵團集中使用,另一法寶則是大規模航空兵支援地面部隊。要實現這一點,首先必須在一定的準備期內積累足夠數量軍火和燃油、潤滑油,再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1940年德國自採石油130萬噸,進口230萬噸,其中150萬噸購自羅馬尼亞。雖然德軍地面部隊使用的汽油基本是合成汽油(用煤和褐煤人工製成),但德國確有能力生產高辛烷值合成汽油,比如戰鬥機就燒辛烷值87-90的航空汽油,戰爭後期更是用上了辛烷值98的。只有海軍艦隊一直使用石油提煉的燃油。

蘇聯的燃油、滑油供應早在戰前就出現嚴重困難。戰爭爆發後整個航空工業亟需全面整頓,1939年9月聯共(布)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改造現有及新建飛機工廠》的決議,要求短時間內改造九座舊工廠、建設九座新工廠。按照這些計劃,國家開始組裝現代化軍用飛機,包括Як-1、МиГ-3、ЛаГГ-3戰鬥機和Ил-2攻擊機等,它們都需求優質高辛烷值汽油。從193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22日,蘇聯製造各種軍機17745架,其中3719架是新型號。

1940年全國煉油廠加工2941.4萬噸原油,出產88.36萬噸航空汽油、347.67萬噸車用汽油、560萬噸煤油、127.4萬噸石腦油、145.9萬噸柴油、41.32萬噸船用重油、980萬噸鍋爐重油,以及146.9萬噸各類潤滑油。然而在這88.36萬噸航空汽油中,絶大部分是辛烷值較低的(70-74),僅可供國產舊型號軍機如И-15、И-153、И-16戰鬥機和ТБ-1、ТБ-3、ДБ-А轟炸機使用。至於新式飛機如Як-1、Як-3、МиГ-3、ЛаГГ-3、Ил-2、Ил-4、Пе-2、Ер-2、Су-2等需要的Б-78航空汽油,只夠滿足4%!即便這些新式蘇聯飛機裝滿最好的蘇聯汽油,也明顯落後於使用90號汽油的德國飛機。

1940年12月,列寧格勒軍區空軍司令員亞歷山大·諾維科夫在工農紅軍最高領導層會議上表示:“通常每年……飛行任務最多的季節,也就是從7月或6月開始,汽油供應停止,部隊處於油料緊缺狀態,不得不減少升空…… 沒有汽油的話,就沒辦法飛行。到了10月份汽油供應恢復正常,但天氣條件變得不佳,經常下雨。為了建立一支能在複雜條件下完成戰鬥任務的強大空中力量,必須解決汽油短缺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1940年紅軍各軍兵種消耗燃料總量僅110萬噸。燃料供應管理局局長П. В.科托夫中將1941年5月報告稱:“從1940年開始,紅軍所需燃滑油料的供應量出現較大下降。國防人民委員部每個月都未收到足額燃滑油料…… 與1940年同期相比,1941年上半年政府分配量嚴重降低,即:汽車拖拉機燃料1940年滿足80.4%,1941年僅滿足61.6%;航空汽油1940年滿足78.2%,1941年僅滿足66.2%。總體來看,1941年蘇聯人民委員會下屬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列比例來滿足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日常供應:汽車拖拉機燃料45%-75%,航空汽油91%…… 與其他型號燃滑油料相比,Б-78航空汽油、柴油和柴油機油的供應量極低。”

截至1940年7月1日,國防人民委員部可動員燃滑油料儲備共286928噸。同年7月26日聯共(布)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命令在1941年5月1日前將此數字增加4.3倍,實現1236446噸燃滑油料儲備,但收效甚微。由於航空燃料短缺,1941年空軍指揮層注意到現代化戰機射擊訓練水平很差,飛行時間僅12小時(德國空軍飛行訓練時間200-400小時)。同時本已十分匱乏的燃料供應也在不斷減少,比如為補充可動員儲備,1941年6月16日聯共(布)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縮減工農紅軍空軍高辛烷值汽油消耗》的決議。

所以,說蘇聯在航空汽油供應方面出現“嚴重”困難都算是溫和的講法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蘇聯煉油廠工藝落後,產品結構以深色石油產品為主。而政策導向方面的問題,造成淺色石油產品不足20%,使得蘇聯國民經濟部門和軍隊所需的燃滑油料供應不穩定。

另外從戰略上看,蘇聯石油工業分佈位置也十分脆弱,主要集中在遠離國家中心的兩個地方:阿普歇倫半島和格羅茲尼。舉個例子,巴庫“И. В.史達林”煉油廠1940年生產了38.38萬噸Б-78、Б-74和Б-70航空汽油,占全蘇航空燃料總產量43.4%,但高辛烷值Б-78的年產量不足10%。

根據1941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石油裂化能力應增加到60萬噸,異辛烷產量8.7萬噸,烷基苯產量6.5萬噸。完成烏法煉油廠第三、第四期建設,莫斯科煉油廠第三、第四期建設與赫爾松煉油廠第二期建設,並在塞茲蘭、阿穆爾河畔共青城、沃羅涅日、莫洛托夫、阿爾馬維爾、克拉斯諾沃茨克和布古魯斯蘭新建煉油企業。另計劃在巴庫和格羅茲尼新建石油熱重整和硫酸烷基化項目,以及史達林格勒的裂化設備製造廠。

此外還要在國內建立8個工廠使用氫化工藝從硬煤和褐煤中合成汽油,計劃年產量20萬噸,分別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切列姆霍沃、莫斯科和伊瓦諾沃州、科雷馬、布里亞特、格多夫與塞茲蘭。實現這些方案需要很長時間,可戰爭中的國家等不起。

按照曾在紅軍油料供應部任職的瓦西里·尼基京上校的說法,1941年蘇聯石油工業“……只能滿足國防人民委員部航空汽油需求的26.6%、柴油的67.5%、航空潤滑油的11.1%”。

戰爭爆發之初紅軍油料供應部擁有247個常設油庫和基地,總容量65.3萬立方米,90%位於西部邊境軍區。開戰一個月損失73處(合計容量17.1萬立方米),之後三個月又損失16萬噸常備燃料和30萬噸可動員儲備,僅成功疏散區區6萬噸。所以蘇聯空軍不得不在油料稀缺的窘境下抗敵作戰。

1943年蘇聯石油產量較1941年下降45.5%,為1798萬噸,那麼順理成章地,航空/車用汽油和柴油也應該隨之減少。但奇怪的是,按照官方說法,1943年蘇聯武裝力量前線進攻行動(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第聶伯河戰役)期間獲得了充足的燃滑油料保障!此矛盾現象後來在《1941-1945 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簡史》中提及(儘管沒有任何解釋):“……出現了看似奇怪的一幕:1943年全國產量減少,但前線飛行員、坦克兵和卡車司機卻得到大量燃料。”

答案其實很簡單:蘇聯政府不願公開承認《租借法案》的重要地位,尤其通過該途徑獲得的高辛烷值汽油和煉油添加劑。正是這些物資使蘇聯空軍最終奪取了空中優勢。

1942年8月6日國防委員會討論“關於保障1942年8月石油開採和石油產品生產”的問題,決定削減11.5%的航空汽油生產計劃(11.57萬噸),包括6.5萬噸Б-78汽油和5.05萬噸Б-70汽油。國防委員會明確指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石油工業人民委員(謝金同志和雷巴克同志)至今仍沒掌握催化重整工藝,結果造成目前改裝的催化重整(設備)未產出一噸Б-78航空汽油。”

國防委員會決議內容證明國內航空汽油生產特別困難,必須用美國添加劑改善供應:“責成對外貿易人民委員(米高揚)自1942年9月起每月為巴庫和格羅茲尼煉油廠進口6千噸異辛烷和烷基苯,1942年底前為哈巴羅夫斯克廠進口6千噸。”

決議進一步要求:“責成石油工業人民委員(謝金)在巴庫、格羅茲尼和哈巴羅夫斯克廠接收異辛烷和烷基苯,用催化重整法和Б-70汽油保障Б-78汽油生產。允許石油工業人民委員在異辛烷和烷基苯延遲交付的情況下,使用巴庫廠和格羅茲尼廠的重整設備每月臨時生產2萬噸Б-74航空汽油以代替相同數量的Б-78。紅軍油料供應部、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部和海軍人民委員接收這種汽油供應。”

隨著戰事進展,高加索面臨淪陷威脅。1942年9月3日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拆除格羅茲尼煉油廠》的決議,立即對前線航空燃料供應造成顯著影響。所以9月22日國防委員會又做出了《關於千方百計在中部、東部和亞洲北部煉油廠加速提高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甲苯和潤滑油生產》的決議。而為全面落實之前做出的關於燃料問題的決議,1942年10月1日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委託Л.П.貝利亞監督並向石油工業人民委員提供日常協助》的決議,這就意味著此後整個石油工業人民委員部、以及生產現場工人和工程技術專家的一切活動,都在國家安全頭目貝利亞監視之下。

可惜,就算頂著“法辦”的沉重壓力,蘇聯石油工作者仍難保證高辛烷值燃料的必要增長。1942年蘇聯開採石油2198.8萬噸,比上一年減少33.3%。相應地,1941年蘇聯生產了126.9萬噸各型航空汽油,1942年僅生產91.2萬噸。同時期美國的航空汽油晝夜產量高達12.6萬桶(包括7.9萬桶辛烷值100的),約合20000噸。也就是說從數量上看,蘇聯全年航空汽油產量僅相當於美國一個半月產量;而從質量上看,美國約63%的航空汽油辛烷值高於99。

高辛烷值汽油能給軍用航空器帶來巨大戰術和技術優勢。比如美國飛機燒辛烷值100的燃料,起飛滑跑距離可縮短33.3%,爬升至1英里高度時間減少40%,炸彈載荷增加20%-30%。1940年不列顛空戰期間,高辛烷汽油表現出明顯優越性,使用100號汽油的英國“噴火”戰鬥機壓制了使用90號汽油的德國“梅塞施密特-109”戰鬥機,迫使希特拉放棄後續登陸計劃。

從1940年6月到10月底,美國出售了價值9200萬美元的戰略物資支援蘇聯(以黃金和礦石結算)。其中航空汽油共計156335短噸(1短噸等於907千克),包括99號航空汽油25185短噸、87-99號130729短噸、87號421短噸。

1941年9月底美、英、蘇三國代表組成的莫斯科會議在蘇聯首都召開,期間除其他問題外,著重討論了向蘇聯供應石油產品尤其高辛烷值汽油的問題。會上史達林親自對美國代表指出,提供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屬於當務之急,蘇聯航空兵迫切需要這種燃料。10月1日美國代表威廉·哈里曼、英國代表威廉·艾特肯和蘇聯代表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簽署第一(莫斯科)議定書,美英承諾未來9個月交付蘇聯3600架飛機、4500輛坦克、幾十萬噸各類設備、原材料、食品等,特別條約規定每月供應20000噸高辛烷值航空汽油、高辛烷值改進劑、潤滑油、潤滑脂等。蘇聯以軍工原料作為回報。

1941年3月11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簽署的《租借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10月30日羅斯福通知史達林,蘇聯將獲得10億美元無息貸款用於支付武器和原材料。11月1日援助物資裝船啟航,因第一階段協議有效期9個月,也就是要交付18萬噸高品質油料——這個數字基本達成了。

1943年3月16日國防委員會通過《關於確認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部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7月30日接收美國物資申請》的決議,其中“石油產品”總量定為36萬噸,平均每月3萬噸。查閲美國官方編纂的《美國向蘇聯提供戰爭援助的報告,1941.6.22-1945.9.20》,有助於理解盟友燃料供應對蘇聯保家衛國戰爭的重要意義。數據顯示,通過《租借法案》和商業計劃從美國獲得的航空汽油總量是:高於99號590434短噸,87-99號122415短噸,87號190690短噸。此外,《租借法案》框架內英聯邦國家轉交高辛烷值航空汽油587698噸,其中含99號572979噸、87-99號14719噸。

綜上所述,盟國提供給蘇聯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換算成公制約1197587噸,其中含高於99號的558428噸。這對蘇聯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翻開瓦西里·尼基京上校著《前線燃料》一書可知:“戰爭期間紅軍消耗航空汽油超過4000481噸,其中包括2000998噸高辛烷值汽油。”

《租借法案》所提供高辛烷值改進劑的作用甚至更加重要。1943年4月-1945年5月蘇聯本土使用這些添加劑生產了戰爭所需(供應前線和補充油庫)高辛烷值燃料的53%。

文章最後我們可以說,來自美國的包括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和添加劑在內的各種援助,是使蘇德戰爭天平逐漸向蘇聯傾斜的重要砝碼。畢竟,如果不掌握空中優勢,地面作戰將十分艱難。

附:

俄羅斯帝國誕生過一位才華出眾的化學家,名叫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伊帕季耶夫(1867-1952)。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他在彼得堡設立研究化學武器及防護方法的專門實驗室。十月革命後同意與新政府合作,創建並積極領導了幾個重要的化學研究中心,列寧稱他是“我國化學工業領袖”。1929-1930年伊帕季耶夫感覺處境不妙,多位同事、朋友和學生捲入“工業黨”冤案被逮捕、定罪、槍決,自己曾在帝俄砲兵服役的“黑歷史”如一柄高懸頭頂的利劍。1930年6月伊帕季耶夫偕妻子去慕尼黑參加國際能源大會,決定不返回蘇聯,前往美國。

伊帕季耶夫在伊利諾州西北大學擔任化學教授,同助手、學生一起為有機合成、石油提煉和催化劑等領域做出許多貢獻。他最重要的發明無疑是催化裂化反應,大大提高了石油煉製汽油效率。另一項發明:高辛烷值汽油的有效生產方法影響更加深遠。

弗拉基米爾·伊帕季耶夫1939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40年榮獲美國化學學會最高獎:威拉德·吉布斯獎。一生持有200多項專利,發表300多篇論文,被稱為美國石化奠基人之一。如果沒有他,現代生活肯定是另一番面貌。

1936年12月蘇聯科學院決定開除伊帕季耶夫。

1937年1月蘇聯政府剝奪伊帕季耶夫公民身份。

1990年3月蘇聯科學院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及追認)包括弗拉基米爾·伊帕季耶夫在內的一批科學家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