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然別居
厭然別居

欲覽更多內容,請至我的博客:https://sanlier.blog 此處只做備份之用

蘇聯1946-1947年饑荒

1947年蘇聯一些地區發生糧食匱乏導致的饑荒。年底政府實施了多項載入史冊的重大措施,包括廢除憑證配給制、貨幣改革、降低主要消費品價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嚴峻的糧食危機籠罩歐洲大部分國家。各強國決定通過成立不久的聯合國組織應對饑荒。蘇聯、英國、美國、法國和中國簽署了一項決議強調當前形勢的危險性,並呼籲國際組織為最貧困地區提供農產品保障。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負責人評估認為情況嚴重。需要援助的地方包括南斯拉夫、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北非、印度和中國。農產品供應主要來自美國,但無法同時滿足全部地區的最低糧食需求。

蘇聯的情況起初並不嚴重,但領導人仍希望利用西方援助。因此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和史達林達成協議,同意向蘇聯提供100億美元貸款用於恢復國民經濟和購買糧食。但戰爭結束後蘇聯與盟國的關係迅速降溫,1947年史達林拒絶參加美國主導、歐洲十六國組成的“馬歇爾計劃”。此時蘇聯內部已經顯現糧食危機。

蘇聯領導人相信憑藉自己的資源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戰後從德國、一些東歐國家和蒙古、中國輸入了作為戰利品的大量牲畜。然而事實表明這並不足以防止局部饑荒。

前一年,也就是1946年蘇聯遭遇乾旱,首先影響歐洲領土的農業生產,導致作物產量大幅下跌。1947年僅收穫9850萬噸糧食,比1940年減少2000萬噸、比1950年減少2500萬噸。儘管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維持了較高產量,但全國僅半數集體農莊能夠完成戰後的糧食徵購任務。健全勞動力短缺、農機匱乏、牲畜減少是當時面臨的主要困難。1947年農業產量比戰前下降了40%!

由於上級指令性增購糧食,全國8%的集體農莊無法支付勞動日工資,其餘集體農莊每日發放口糧不足1千克。有人建議鼓勵人民自建菜園,否則生活將難以為繼。(《蘇聯的國家糧食儲備和社會政策》,作者: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副教授瓦西里·波波夫)

饑荒開始在一些地區蔓延,地方政府提出的動用國家儲備糧賑災的報告被中央否決或延遲批准。早在1946年蘇聯就制定了緊縮計劃,故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住現有糧食儲備。國家物資儲備總局1941-1944年統計數據表明:為軍隊和國民經濟需求積累了1500余萬噸糧食,約1000萬噸撥入國有糧倉。

歷史學家認為,克里姆林宮出於備戰考慮需要戰略糧食儲備。減少公民食品供應、增加稅負、提高某些商品價格及降低工資等措施都是為了這一目標服務。其中削減工資是戰後幾年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工人薪水幾乎被減半。據波波夫教授研究,以一位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資200盧布計算,他每天在單位食堂的伙食開銷高達9盧布。許多人長期營養不良。並且,進入1947年後食品價格明顯上漲,例如1千克小麥麵包4盧布、蕎麥12盧布、糖15盧布,1千克黃油售價竟達64盧布!1升牛奶4盧布,日古利牌啤酒7盧布,10枚雞蛋16盧布。即使以全國平均工資500盧布計算,這些價格仍然偏高。

但農村居民無疑過得更加艱難。戰爭造成人口短缺,集體農莊主要勞動力是婦女、老人和兒童,由於拖拉機、牛馬不足,甚至有人力耕地者。食品匱乏吃不飽飯,30%的農莊發不出工資,這就迫使大批農民想盡辦法遷往城市求生。

困難地區的醫生頻頻接診營養不良者,而營養不良往往並發肺炎、結核、痢疾等傳染病。街頭經常見到骨瘦如柴的饑民倒地不起,悄無聲息死去。餓極的倖存者幾乎什麼都吃。庫爾斯克州別拉亞村居民弗拉基米爾·索科洛夫回憶:戰後頭幾年他家每天吃的是蕁麻湯和所謂“假麵包”,母親還發明了用椴樹葉和花朵做的餅。

部分極端困難地區甚至重現人吃人慘劇。例如1947年春烏克蘭國家安全部報告敖得薩州兩起食人事件,其一:“鐵木辛哥”集體農莊女工費利片科和兩個孩子分食5歲兒子的屍體長達五天;其二:某人家殺死並分食二兒子。報告同時指出,克拉斯尼奧克尼區50%的中小學生因糧食奇缺曠課在家。

歷史學家瓦蓮京娜·日托米爾斯卡婭在《偉大衛國戰爭和俄羅斯人口統計》一文中寫道:與1933年幼兒高死亡率情況不同,1947年育齡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積營養不良、勞動衰竭和長期壓力引起的各種疾病。

蘇聯時代人們對1946-1947年的饑荒沉默了很久。關於這段艱苦時期的資料最早見於1988年出版的《農史》,其中將災難主要原因歸結為“嚴重旱災和戰爭後遺症”。但其他人——例如歷史學博士韋尼阿明·濟馬——則認為導致戰後饑荒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策:鼓勵出口糧食換取外匯。

濟馬表示,既然國家有足夠糧食儲備,饑荒本不該發生。但政府更傾向出口而非滿足民眾需求。檔案記載1946-1948年蘇聯出口穀物達570萬噸,比戰前三年增加了210萬噸。另一部分糧食因儲存不當腐壞損失,濟馬估算這類浪費約100余萬噸,原可挽救大量饑民。

那麼蘇聯把糧食賣給誰了?查閲《戰後的蘇聯外貿(1946-1966)》統計彙編可知,1946年出口波蘭60.8萬噸、法國49.9萬噸、芬蘭22萬噸、保加利亞8.5萬噸、捷克斯洛伐克3萬噸……共計170萬噸(半數是黑麥,小麥僅700噸)。1947年出口下降,但仍有80萬噸。1946年穀物出口占總出口額21.4%。

另一方面,當然不是全國每個人都經歷了饑餓貧窮。國防企業、能源企業的員工和中高層幹部比廣大工人、農民吃得好、掙得多。例如薩拉托夫航空工廠基層工人月工資687盧布,管理層工資1300-3000盧布。黨的幹部更加不會受匱乏影響。1947年4月17日聯共(布)尼古拉耶夫州委致函蘇聯漁業部物資技術供應總局主任,稱:“區委員會執委會勞動者代表和聯共(布)州委請求你處在5月1日當天為州委領導供應高品質魚產品:大馬哈魚子醬500千克、黑魚子醬30千克、干鹹魚脊肉100千克、太平洋沙丁魚1000千克、各類魚罐頭1000個”。

蘇聯的某些饑荒地區——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通過接收聯合國援助最終度過糧食危機,史達林對此未加制止。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卻被他排除在外。

至於1946-1947年饑荒造成的人命損失,研究者有著相差懸殊的估計,或曰150萬人死亡,或曰20萬人死亡。由於1939-1959年間未進行人口普查,很難得出準確數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