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饼君
肉饼君

做梦都想住台湾

那些由食物告诉你的人生道理

小时候我爱吃鱼。不知道是我真的爱吃鱼,还是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饭桌上不停地对我唠叨“你爱吃鱼,多吃点鱼”,我就以为我爱吃鱼了。

有研究证明音乐这种东西,在一定范围内听的次数越多越喜欢,比起第一次听的歌,曾经单曲循环过的歌更能引起人的共鸣。鱼于我而言,一度像歌曲一样,吃得多了,也便喜欢。

我家餐桌上每餐不一定有肉,但鱼几乎顿顿不落。最常见的是小黄鱼,爸爸喜欢买,特别是价格昂贵的时候。爸爸买菜总喜欢挑贵的买,然后在餐桌上砸吧着嘴炫耀一番:“我今天在菜场买的这个鱼吧,一看就很新鲜的,吃起来果然好,你猜是多少钱一斤?”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吃奶奶做的红烧鲫鱼,奶奶便常去菜场买了做给我吃。但一看到餐桌上有鲫鱼,爸爸便皱起眉头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吃什么鱼不好吃这种便宜的鱼?下次不要买了!”

外公外婆认为我最喜欢吃鲳鱼。初高中的时候我许久放假回家一次,还没放下书包就接到外婆的电话:“明天来外婆家啊,给你做鲳鱼吃。外公明天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鲳鱼哦。”禁渔期的时候,鲳鱼的价格甚至会超过一百元一斤,外公也像爸爸一样会炫耀。到了高中大学,外公被癌症缠扰十多元的身体终于再也无法自由行走,在他家吃饭的时候,他只是静静躺在病榻上,不再上我们的餐桌了。

长大以后我知道,食物的营养价值跟价格的关系微乎其微。那种昂贵即高质的观念,或许来自对贫穷的深深恐惧与忧虑。无论我跟家长们怎么辟谣,他们也不信。




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一段时间很拮据。一次晚餐有一条大鱼,爸爸第一筷子戳到鱼背上最肥的肉。妈妈见了,嘟囔着:“不知道把好的留给孩子吃。”

爸爸恼了:“我吃点这个肉怎么了?又不是都吃完了不给她们吃?”

两人随即吵起来了,生活中堆积起来的怨怼像地雷一样在餐桌上一个个肆意地爆炸,混合着碗筷摔落地面的刺耳声音和撕心裂肺的哭喊。

我家的争吵经常在饭桌上产生,因为饭桌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自然而然挑起话题的家庭场景。若我和爸爸在饭桌上吵起来,妈妈或奶奶会说:“饭桌上不要吵架,否则饭都吃不下去了。”

既然吵架了饭自然是吃不下去的。有时候饭不仅没到肚子里,还会被摔到桌子上、地上去。吵完架以后的餐桌是狼藉的,食物的污渍混合着鼻涕和眼泪,只留下丑陋。

所以请真的真的不要在餐桌上吵架。吃饭的时候,和亲爱的人,只讨论愉快的话题,享受美味的食物。




年纪越大对食物的挑剔程度越低。我本身就不喜欢吃荤,一方面为了健康,另一方面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每顿饭离不开蔬菜,但不怎么吃肉。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在超市里想吃花花绿绿的薯片和上好佳,只是在货架前眼巴巴地望着,乖巧到绝不向妈妈开口要。肯德基这种快餐不仅被列为垃圾食品,因为昂贵且不必要,最多只能每年生日的时候享受一次。

中学时代也有一段时间特别羡慕那些经常去披萨店、牛排店的城市孩子。因为从小几乎没有“去餐厅就餐”的概念,也便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或社交手段,只是觉得“啊,看上去好好吃!”。

现在我知道了,并不是那些食物真的有多么好吃,我曾经羡慕的,只是城市孩子看上去摩登的生活方式和上流阶层的优雅。再好吃的披萨和寿司,在我眼里比不上街头的煎饼果子和粢饭团了。

现在你问我最喜欢的食物,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是妈妈做的香葱炒肉,第二个是711的菜团子,两块五一个。

如果以后我很穷,我就每天吃菜团子生活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