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饼君
肉饼君

做梦都想住台湾

肉饼君的写作元年

为什么在这里开启了我的写作?

如何发现Matters的?说来话长。

在大陆生活,每个人都活在信息的同温层里,我也是。因为电脑技术不高,翻墙一直不利索,一般是工作或学习需要,才会跨越重重障碍到墙外的世界看。也曾经在美国生活过小半年,但脸书、Ins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获取通知所用,从未成为我的主流信息获取来源。

所以圈层的打破,远不止一堵互联网的墙。

去年下半年,我研究生一年级刚入学。因为专注学业,让我有了很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偶然间接触到Podcast的世界,开始对公共话题感兴趣(虽然现在也只是处于感兴趣的阶段)。以前我向朋友们标榜着“不关心政治”,但后来才发现,人在社会中,无法独善其身。渐渐地开始读一些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媒体学的书籍,并将理论与身边发生的日常联系起来。

知识远不止在象牙塔,每一句道理都直指生活。

2020年最大的事情大概便是疫情。在大陆疫情最严重,被封禁在家中时,我一度疯狂搜寻墙外的相关信息,也便因此发现了Matters。但当时只是草草浏览,毕竟,光是墙内的各种新闻已经要让我情绪崩溃。

国内疫情就这样近乎拉下帷幕,大家恢复日常生活,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我恢复了几乎不翻墙的习惯。

所以今天能够打开Matters,纯属偶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实习工作需要,常常去Medium上找选题或翻译素材,但英文网站确实让人头疼。初看Matters,第一印象是和Medium有些相似,非常简洁的页面,和大陆大多充斥着灯红酒绿的平台背道而驰。

我浏览了首页推荐的几篇文字,清一色的繁体,初步判断大概大多数用户来自港澳台。所以还犹豫了许久,我用简体字写作,会不会没有人阅读?要不要非常刻意地把简体转换成繁体?即使这样,语用上的差异还是没法避免吧?

又好奇点开了“Matters长什么样”。我立刻被吸引了。

分布式网络?区块链?去中心化?自主、永續、有價?

这个学期上了一门叫做《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课,但学期都快结束了,我还是没搞懂,区块链到底是个泡沫,还是解决人类一大难题的福音?后来发现,至今这个问题也是百家各执一词,我便心安理得了。

毕竟,所有技术在诞生时,都免不了受到猛烈批判,但也总有大量先行者去尝试用其创造价值。火是,电是,汽车是,互联网也是。

如果这真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我极想尝试。被湮没在被流量经济所主导的互联网时代,我希望用自己的头脑为自己的信息获取负责,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公平的规则检验。

走出制度,并没有那么容易。但不尝试,便不可能。

为什么是写作元年?

当然不是第一年开始写作的意思了。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记日记。我现在还能翻到那个时候薄薄的练习册上,我用硕大的铅笔字端端正正地写着“今天,我去公园玩了。”之类的句子,不会的字还用拼音代替。

到初高中,因为应试教育,作文也是重要一部分,学会了写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时我酷爱文学,尤其是台湾散文,用蒋勋、简桢、龙应台、张晓风、席慕蓉的散文集填满了书柜和自己的摘记本,每日早读晚读忘情地背着,仿佛神游到台湾山水间,化身一位吟游诗人。大概那个时候,文笔也达到了巅峰。高考的时候作文题正中下怀,矫揉造作地引了好多名言啊、诗句啊,真获得了满分。

那个时候的写作,是在不断刻意去迎合老师的口味。

大学阴差阳错选了个完全与写作不相关的金融专业,我本以为自己要和文艺说拜拜,转型成商业精英了。结果自己还是不够坚强,没法把自己塞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合适的容器里。对于学业便一边打着哈哈,一边发展兴趣爱好。

在微信开设了公众号,一直坚持写着,虽然阅读量少得可怜。今年为了激励自己,参加了豆瓣长篇拉力赛,打算趁这个机会,完成一部中篇小说,不管写得有多烂了。

半个月前,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一个叫做“中国三明治”的写作社群平台,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写作者。我看到人生命形态的千姿百态,也看到自己像一株榕树一样,渴望阳光,茂盛生长。

受团队里一位权威编辑姐姐启发,学着搭建了一个自己的个人博客(正在搬运文字)。

所以,写作元年意味着,我终于打算把写作作为一项人生事业,而不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这绝不是说,我要通过写作赚多少资产和名声,而是我想将时间、精力,我的一部分生命,奉献到用文字记录我的所思所想上去。

如果有人恰巧喜欢,那真是一件幸事。

2020伊始,在北京三里屯的蜗牛食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