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琛琛
於琛琛

半路出家的政治學徒一枚,文字時而溫柔,時而暴烈,時而浪漫,時而尖銳,時而簡潔,時而瑣碎。【近注】不需要追蹤我,最近忙於家事和讀書,也沒新文章可以追蹤。

城市慶典搖起來|Porto的神秘塑膠槌

(编辑过)
吃晚餐時服務生告訴我們今晚有個街頭慶典,一定得出門看看,什麼慶典?他神神祕祕地說:「You will see...」。社區活動|城市慶典搖起來!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中。

6月23日下午,過馬路時看到路口有個小男孩正拿著一把塑膠槌死命地捶打自己爸爸的頭,想說葡萄牙人寵小孩真是寵得無法無天。不過,事情漸漸不對勁,回旅館沿途在地鐵出口和街角,看到很多人正在買塑膠槌,就是那種兒時把玩的那種廉價塑膠槌,敲起來會ㄉㄨㄞ、ㄉㄨㄞ、ㄉㄨㄞ那種,這景象實在太怪,到底我們錯過了什麼嗎?

散落一地的塑膠槌

當時我們正在Porto(波爾多)。

面向大西洋的Porto是葡萄牙的第二大城,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古羅馬時代就是一個商港,葡萄牙的國名就從Porto演變而來。出發前,每個來過葡萄牙的朋友都告訴我,比起里斯本,更偏愛Porto,因為很美好,到底有多美好呢?從我們來這裡一天一夜後立即延長停留天數可見一般。

波多的舊城區和杜羅河對岸的Villa Nova de Gaia(加亞新城)遙遙相望,舊城區古色古香,包括完成於13世紀的Porto主教堂,和擁有225階梯的Clerigos塔,已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建築物上獨特的彩繪瓷磚把尋常民居妝點的別有風情。由於舊城區地勢高低不定,所以每走幾步的風景都不一定相同。

杜羅河畔則是Porto的景色最美的地方,三座各具特色的大橋橫跨河面將Porto和Gaia緊緊相連,有趣的小店和餐廳沿著河畔林立,Gaia則是葡萄酒莊的集散地,Porto以其著名的甜紅葡萄酒——波特酒(Port Wine)聞名於世,來這裡一定要喝上幾杯!

若在黃昏前先從著名的路易斯一世鐵橋下層跟著汽車等走到Gaia,然後從Gaia那頭搭纜車登高俯瞰杜羅河兩岸,再從鐵橋的最上層沿著輕軌鐵道往Porto方向走,可以拍到Porto最壯麗的風景。

幸運得到免費的纜車

搭纜車時,售票亭上貼了個牌子,說國定假日免費搭乘,倒也沒追問為何是國定假日?回到旅館後,晚上吃飯時服務生告訴我們今晚有個街頭慶典,一定得出門看看,我們問那塑膠錘是要幹嘛的?他神神祕祕地說:「You will see...」

八點多,天還亮著,我們輕裝上陣,實則也不知道要往哪裡走?只隱約感覺有股暗潮藏在人群裡,往杜羅河畔流去,於是隨波逐流。沿途大家還在購置武器,下午小販們一大袋的塑膠槌現已所剩無幾,搭車時總算看出一點端倪:許多家長正和孩子們相互敲來敲去,「莫非是葡萄牙版的兒童節?」我胡亂瞎猜。

等到走到慶典的主街上,情況開始失控,身邊一個女孩箭步衝向前,狠狠敲了前面路人的頭,而在我來不及反應過來時,後腦勺已經挨了好幾下,路過的行人真是豪不客氣地對我敲敲敲敲敲,一個在路邊賣塑膠槌的老伯終於看不過去,把最後一隻塑膠槌遞給手無寸鐵的我,這時候我也顧不得現在到底在幹嘛?抄起武器(?)敲了旁邊一個小女生的頭,她轉頭格格大笑,我鬆了一口氣,和一群又一群的市民以及各地來的遊客們相互敲敲打打,邊走向河邊的老城區。

終於得到塑膠槌
這女孩很堅定地敲在別人的頭上
偶爾也有拿長長的蒜頭花偷襲
超多人!
大家在河畔集合

原來這一晚是聖約翰節(Festa de São João do Porto),聖約翰節在傳統天主教地區流傳甚久,人們從每年的6月24日凌晨開始慶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Porot的聖約翰節在十九世紀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街頭慶典之一。

而慶典的特色之一,就是拿塑膠錘互相敲打。據說這是古老的異教徒求偶儀式,而自中古世紀流傳下來的慶典本身就混合了對天主教和異教徒的文化。

這晚的Porto越夜越熱鬧,店家擺出烤肉架烤著香噴噴的沙丁魚和肉片,路人大口喝酒,隨著音樂即興跳舞,當然也要順便再敲幾下路人的頭!

慶典的高潮是午夜的煙火——另一個異教徒表達對太陽崇拜的傳統,我們趕在煙火施放前過橋到Gaia那一側,找到一個位置屏息等待跨越6月24日的那一刻,接著,長達15分鐘的煙火從杜羅河中央、以及Luís I大橋上被燃放,成千上萬的人齊聲歡呼。

是生命中最難忘的慶典之一。

來到Gaia這一頭
天空裡的亮點好像是天燈
大家屏息等待
煙火秀

歡迎大家來參加社區活動提案|城市慶典搖起來!

離提案七天內的前期獎金結算還有兩三天,懇請大家趁著著72小時慷慨解囊(羞),金額大小不限,支持提案文章,也期待大家的分享喔!搖勒!搖勒!搖勒!

請追蹤#城市慶典搖起來標籤,跟著作者們神遊熱鬧的慶典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流離城事慢半拍。

於琛琛

【停止經營】一個大齡女子移居多元文化之城Toronto、並重新踏上學術之途中的所見所聞和反思。文章產出偶爾慢半拍,希望能定期發送週報介紹書籍和好文,卻往往失敗。

3113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