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细无声
溪细无声

本来想写一下自我介绍的。后来一想,还是无名的好一点。说话更自由。

春蚕

春蚕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最低层民众的一生,被政权夸大着功能,实际上没有任何选择的一生。


小学生们的实践课要求养蚕,于是乎网购一盒,发现已然成了一种产业。各种配套工具齐全,甚至有当天摘当天发货的桑叶。

看着白色的蚕宝宝不停地吃,他成长的过程只在盒中的几片桑叶上。用夹子把它夹起时,它仍紧紧地抓着桑叶不放。把它放在手背上,前面放一片叶子,它就很悠闲地朝叶子爬去。并没有所谓害怕的那种情绪。仿佛它的一生就是为了吃,为了吐丝,为了繁殖。

我想最初的蚕和毛毛虫一样,也会有毛,也会有毒,但经过五千年的驯养,已经连保护色都没有了,只能在暗室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去。成为蛾子后,也只有近距离飞,连进食的功能都退化没了。

五千年的驯养强化了它的功能,扩大了他们的善,如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义善。把它们的美德和功能演化成奴性。

“功能即奴性。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织。”木心在散文《竹秀》中如是说。这句话,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下的平民百姓在温饱线上苦苦生存了一辈又一辈的真实写照。

这种对美德的赞扬的过程即是对奴性的强化的过程。当奴性被美德华丽的外表所掩盖后,被奴役的人几乎感觉不到自己卑微,并且还勇于以道德模范自封去监督别人不道德的做法。

大部分人活了一代又一代,却不知在某些情况下。善与恶几乎可以划等号。 善与恶只是同一个事件的不同面而已。文化包装下的善的目的大部分都是恶。

蚕已经被驯化了五千年,实际上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它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是自身免疫力已经退化到无法面对自然。如果没有东方文化下对于丝绸的需要,蚕这种物种应该已经消失了。

这如同中国几千年来的国学的文化,其中的很多思想在当下的社会已经落伍。但,它们还很活跃地生存在中国这个环境中。中国的文化环境对于如同《弟子规》之类,甚至儒家经典的很多国学的就如周人工养殖场对于春蚕的保护。如果把蚕直接放在桑树上,可能当晚就死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思想在根本上不与世界真正交流的原因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