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妮
瑞妮

混血雙寶創業媽|軟裝設計師|人體模特兒|25歲漂流法國,33歲再帶著孩子飄回台灣。如今35歲了還在任性,啊|熱愛生活美學,喜歡寫作。

在育兒的路上擁抱自己的童年

許多人都誇我EQ很好,甚至有人以為我從來不會生氣,向來講話輕柔、一派優雅。(我要謝謝大家對我的美麗誤會)
但其實,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我才終於有意識地去看待自己的過往,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避免自己的孩子經歷同樣的傷害。

2018年Netflix上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了七年級生的巨大共鳴。撇開那些帶有科幻色彩的橋段,裡面那種令人窒息的壓力與困惑,以及充滿絕望抑鬱的氛圍,與我們學生時代所經歷過的並無兩樣。

這陣子跟一些朋友聊天,聊到了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我們自己是怎麼長大的。結果多數人不約而同的,提到自己是在充滿負面言語的環境下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有的來自雙親結構正常的家庭、有的是名義上雙親但實質上偽單親、有的是單親、還有的,像我,來自單親但童年沒父也沒母,主要靠祖父母及親戚拉拔大的家庭。

如今我們都三十多歲,再回首看自己的孩童時代,是不是單親或是雙親,發現家庭的結構本身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家庭瀰漫著的氛圍,有沒有充滿包容與安全感,以及不求回報、無條件的愛。

被負面言語環繞的童年似乎使我們或多或少有著下列的特徵:

  • 不被信任,缺乏自信,容易自卑

我們是被「比」大的。什麼都可以比:成績、身高、發育、才藝、性格…當我們真的表現不錯受到外人讚美,也總是「哪有、還好而已」,而不是一句『謝謝,因為他很努力。』
不知道多少次,當有別的長輩誇我越長大越漂亮的時候,換來的是家人說『哪會、醜死了。』然後很不幸的我成績又不好,我曾一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

  • 不輕易說愛,即便很愛

不擅長跟家人說愛,因為這並不是令人感到自在的事情。養隻貓死命的親、拼命的愛比對人釋放情感容易多了。
華人的家庭似乎很難把愛掛在嘴邊,也不太會在你難過受挫的時候關心你的感受,給你一個擁抱。好在後來我養了隻貓,我才終於體會到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比較悲觀

我們沒有被教導過「要往好處想」。當事情還沒有發生時,習慣性地先預想不好的結果,好聽的說法是未雨綢繆,另一個說法,是杞人憂天。
在我與老公交往的時候,長輩會在背後遠端下指導棋(但當然是失敗了),說如果我不照著做,準婆婆一定會討厭我。最後,長輩預設我一定會被討厭的結果並沒有發生,如同很多其他事情,壞事只在他的腦海上演。

  • 沒有包容的互動,就會很多秘密

任何事、遇到任何困擾都可以跟家裡討論?別鬧了!有閨蜜的找閨蜜、有兄弟的找兄弟,甚至找信任的老師都好,就是別找家人,免得換來一陣冷眼與責備。
我大學發生了一場家人都不知道的小車禍,扭到腳裸,拐杖拄了一個月。我說我是從樓梯上滑下來扭到腳的,然後當然還是被罵,但我沾沾自喜,逃過被禁足或是被沒收機車的命運。


當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及青春時光,我實在想不太起來有什麼鼓勵的話語。

倒是記得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有名澳洲籍的科學家追求我。我拿著他的名片回家,家人看到上面寫著Dr.,然後跟我說『他是博士,怎麼可能會看上妳?』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你必須好好面對過去的自己,才能放下,然後才能用不同的方式、比較正確的方式,養育健康的下一代。

上一代,在祖父母輩的威嚴教養下長大,就是不輕易說愛、獎逞分明過來的。當父母的要不望子成龍女成鳳,口說容易,心裡知道有多難,因此對他們來說,「愛」就是在你功成名就之後,就會發現他們的用心良苦,不管當下你的你看起來有多麼不快樂,但都是為了你好。

自己也變成母親後,才體會要經營健康的親子關係有多麽不容易。因此抱怨歸抱怨,把自己的童年找出來後,給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就放下吧。

孩子的童年需要大人陪伴,需要培養他們的安全感。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養出很有成就、很厲害的小孩,但我知道,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願意跟自己溝通,把父母當成他們人生的避風港,然後長大了依然期待回家相聚,那我就不能重蹈上一輩的覆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