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珠
何瑞珠

探討台灣的電影政策和輔導金政策及電影雜文

狂賣25億《我的少女時代》也有人反對? 輔導金樂透開獎紀錄

我的少女時代

雖然輔導金投資的台灣電影大都是賠得一塌糊塗,但我也的確目睹過,輔導金投資了一個賺大錢的案例,那年我剛好是評審之一。

審片的時候,竟然也是有評審就是不喜歡《我的少女時代》這部一看就會大賣的電影,雖然我只是名路人甲,但就連我也知道《那些年》IP當時還沒結束,同類型的校園青春片仍大有可為。我覺得輔導金會議很像《魔球》當中,一群自認很有經驗的球探,僅憑一己的經驗和想像力,毫無準確度地來預測某新秀最後是否會成為MLB最佳球員。不能說這群球探完全是錯的,只是這種預測的準確率真的不高。

《魔球》當中在胡亂出主意的球探


因為輔導金審片是個人治的場合,不同組合的評審就會有不同的品味,而台灣電影圈就是這麼少人,審片上遇見親朋好友的機率不小,我相信大家夠專業,會就片論片,但可以想見的,朋友之間的美學觀點當然比較相似,因此某些人拿到輔導金,也不見得是因為案子比較好,至於這些案子是否符合市場,更非評審能決定的,因為最終只有市場能做出決定。輔導金評審制度天生的缺陷就是,原本該由觀眾做主,結果電影觀眾卻被剝奪這個權利,改由少數評審替他們決定,結果當然就會導致拍出來的台灣電影長期不合觀眾胃口,整個電影產業嚴重脫離市場,長年積弱不振。不只逼使國人遠離國片,其實國片在國際市場也沒有更多斬獲,因為國片長期處在自降標準的水平,明明案子很差,卻硬要給這些人輔導金,明明他們找不到投資者,卻硬是用輔導金拍出來。台灣人自降標準,外國人可還是高標準。很多輔導金電影都不是拍給台灣觀眾看的,但他們也進不去國際市場,因為國際市場的品味就是沒那麼差啊。

我審的這屆還有另個案子是和《我的少女時代》很雷同的類型,也是校園青春片,忘記是誰提議的?同類型的最終得捉對廝殺,只能選一個?其實真正的電影市場是,只要某個類型賣座,接下來就會出現一窩蜂類似的,直到這個類型的電影被拍到膩後,自然會被市場淘汰後,壽終正寢。真實市場會讓大批的類型電影同時存在,共搶同一個IP紅利,輔導金則是用國家力量去壓抑一窩蜂,我猜這是因為國家(或評審)希望自己看來公正公平,讓台灣電影圈感覺每種電影都有,好平等,也好脫離現實。


總之,那部稍弱一點的同類型片,其實劇本也不差,是改編自暢銷小說,屬於還沒開拍就有小說粉絲基本盤的電影,最後因為捉對廝殺,敗給《我的少女時代》,不太清楚後來有沒有拍?


而《我的少女時代》在送輔導金審查時好像已經開拍,資金號稱已有數千萬到位,最後拿到七百萬的輔導金,但他們沒有這七百萬也會拍。現在的輔導金是一種樂透抽獎概念,送審了就有機會,台灣首富也能買彩券,有能力找七八千萬資金的劇組,當然也能搶輔導金。



假如國家真的錢太多,我也不想擋人財路,文化部對輔導金評審的唯一要求只有,一定要把錢全部花光。各位也知道,公家機關向來如此,所以蚊子館再多,依舊無法阻止更多蚊子館的出現,公家機關只擔心,假如預算沒花光,那下次就會被砍預算,但各位看了這麼多年的國片,難道至今還看不出來,有些輔導金電影根本不該被拍出來嗎?因為輔導金就是錢太多,所以蜀中無大將時,廖化也能做先鋒。很多台灣電影根本不該被拍,但因為有輔導金,讓他們完全不用替自己負責,也不需要思考電影要如何回收成本,所以他們拍得有恃無恐,反正賠錢是國家在賠。就是因為輔導金,才讓觀眾長期對國片沒信心,導致即使是《海角七號》,也得苦撐前面幾週,直到傳出口碑,才能證明自己和其他國片是不一樣的,現今的國片能如此自我沈溺,就是輔導金造成的。


有人說沒有輔導金,國片整體量會立刻下跌,但有輔導金猶如有個緊箍咒,明明爆紅IP(在此例是校園片)會引來更多量,但因為輔導金有限,只能給其中一部,導致其他沒拿到的,可能因此就不會出現了,也可能得拖到明年或後年,拖到此IP已讓觀眾生厭,沒拿到輔導金的人的確也能開拍,但自己花錢在成本上絕對沒辦法和免費的(輔導金)競爭,到底輔導金是在讓國片維持量能?還是限制量能?


《我的少女時代》全亞洲票房大賺25億後,是如何活絡台灣的電影產業呢?陳玉珊和王大陸接著繼續合作到中國去拍《一吻定情》,因為有陸資,他們就不需要輔導金了。


其實他們原來也不怎麼需要輔導金,好作品自會有市場報酬當鼓勵,他們要追求更廣大的市場也無可厚非,目前台灣的電影政策是,鼓勵電影人從政府得到報酬,而非從市場得到報酬,但又因為政府預算有限,因此報酬永遠很少,而市場也永遠無法擴大,導致整個產業奄奄一息。只要有輔導金這個不公平機制,市場量能永遠無法和觀眾接軌,也無法導流正常量能,所以市場萎縮能怪誰呢?


香港電影發展基金

《我的少女時代》的女主角是個九零年代的少女,她成長於港片大爆發的年代,她的偶像是劉德華,這部片不僅風靡台灣,還在全亞洲造成轟動,這部片讓我的韓國朋友懷念起自己少女時代追劉德華的回憶。不過,韓片在九零年代已開始有起色,如今已到了攻佔奧斯卡的等級,相較之下,港片的黃金年代在香港開啟了與大陸的合資片後就一去不復返,每況愈下。在《我的少女時代》裡的少女長大後,現在稱霸全亞洲的已是韓國片,而香港特區政府認為,港片已進入需要用葉克膜的時代,因此設立了政府基金提供香港電影融資,港府從2008年開始,每年提供少數電影融資,但這個電影融資只是貸款,製片方最終是得還款的。根據香港電影基金的統計,香港政府至2019年12月為止,11年來共協助融資了36部電影,等於平均每年不到四部獲得融資,而這些融資是得在電影上映後,歸還給政府的。

資料來源 香港審計署 https://www.aud.gov.hk/chi/pubpr_arpt/rpt_59.htm

據香港審計署的統計,香港電影基金大部分投資的電影是有還款的,表格中兩部零回收的電影,分別是陳奕迅主演的《贖命》以及李璨琛主演的《戰.無雙》,至於回收率高達82.1%的是叫好又叫座的《歲月神偷》,《歲月神偷》票房高達兩千萬港幣,政府融資360萬港幣,但他們繳回給港府的只有296萬港幣,畢竟這部片可不是靠政府融資開拍的,他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投資人等著回收投資,以這部片的等級,在台灣應該會被列入國片之光的神殿,但根據香港審計署的報告,則是要政府應該檢討回收率偏低,檢討提供融資模式和申請人之商業可行性的措施是否有效

香港電影基金能回收近五成竟然還得檢討,台灣的輔導金完全無法回收,卻絲毫不用檢討,還能持續近四十年。台灣政府到底是要振興電影產業,還是要把產業弄死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