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
雷根

生活是永無盡頭又徒勞無功,唯有寫作,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電影當中,讓人沉澱。

從「芬蘭化」看俄烏戰爭‧下

俄烏戰爭持續,除了觀察戰局走勢,芬蘭的歷史也許有參考價值。

芬蘭經歷冬季戰爭後,發現蘇聯的軍事實力並非如想像般強大,故一直希望奪回失去了的領土。因此,芬蘭在二戰爆發時藉著與德國合作,對抗蘇聯。在1941年到1944年時,芬蘭與蘇聯發生了「繼續戰爭」。芬蘭一度收復冬季戰爭的失地,佔領了卡累利阿和東卡累利阿,可是到了後來再遭受蘇聯反攻,最後在1944年,雙方簽訂了莫斯科停戰協定,正式結束「繼續戰爭」。

雖然芬蘭保持了獨立,不過在二戰之後,受制於國際關係。芬蘭一方邊想加入西方陣營,但令一方邊亦不想被蘇聯吞併。他們嘗試要捍衛獨立,亦深知西方國家為免再次捲入戰爭,不會出手支持,所以只好彈性地調制國策。

芬蘭第二任總理巴錫基維,認為小國難以長期與大國對抗,傾向承認芬蘭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所以就必須確保政策方針不與蘇聯相違背﹐令蘇聯不會加大力度威脅芬蘭。因此,芬蘭在國外沒有參與北約、不會與歐盟國家合作過於緊密,在國內亦會自我審查,禁止反蘇聯的訊息傳播。這種政策又稱「芬蘭化」,一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才終結,在1995年參加歐盟。

「芬蘭化」是否就是簡單一句綏靖政策、委曲求存呢?芬蘭一方面面對蘇聯的威脅,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歐美國家的實質支拎,Be Water 或許是當時最好的方案。

現時,芬蘭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水平,聯合國公佈的《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由2018開始,連續五年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當然不是要把烏克蘭類比芬蘭,並且學習芬蘭化。反之,芬蘭的故事既引證了「大衛戰勝哥利亞」,而且提醒西方國家如果加強對受害國的支援,有些不該發生的慘劇會否可以避免?物轉星移,事過境遷,恰恰在今天東歐地區上演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西方國家理應較當年做得更好。

西方國家有言芬蘭化是一種貶意,不值一提。筆者認為他們在舉起一隻手指指責、嘲諷別人的同時,其實有四隻手指指向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