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亦
梵林亦

自由世界的漂泊者 科学思想的爱好者

草堂笔记(十四)—我与假新闻的斗争

在假新闻爆炸的年代,和假新闻斗争的经验和心得

读到一则有意思的新闻:「世界新闻摄影奖2022」(World Press Photo)欧洲组的冠军是马格兰摄影师 Jonas Bendiksen的作品《The Book of Veles》。但他的获奖作品都是通过计算机合成的,连简介文字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他的获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本人也在社交网站发消息称:专家团队已经验证,作品其实没有造假成分。但因为没有造假,WPP已经取消了他的获奖资格。不久后,他才称这只是个愚人节玩笑,作品确实是造假的,奖项未被取消。

这个略显荒谬的小闹剧,可能正是Bendiksen获奖的原因:这说明人们在应对虚假信息时是如何脆弱,是如何容易被欺骗。

我自己是个比较较真的人,对于假新闻和骗子都深恶痛绝,因为我的价值观是:“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与假新闻的斗争却屡战屡败。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2018年的台北市选举,“环球网”发布新闻称《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击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本以为这是个大媒体,这种又只是个事实报道,怎么可能出问题?结果居然真是个假新闻——实际是柯文哲赢了。

屡战屡败又要屡败屡战,经过多年斗争,也学习和总结了不少经验。

首先要看标题,那些带着强烈情感、诱惑、惊悚的标题新闻一看就不靠谱。这些新闻经常在“家庭群”里出现,比如《惊了!巴黎圣母院大火背后竟有这种隐情......》、《点击速看!这几个医学误区可能要你的小命!》。如果再有什么“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直接就可以毙掉。

其次,要注重信源。总体来说,大媒体犯错误的几率比自媒体小的多,特别是有良好历史传统和声誉誉的大媒体。因为它们虽然有立场和偏见,但至少还有程序和底线,也会重视声誉,不会完全追求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比如台北选举结果这种,环球网虽然弄错了,但起码台北还是选举了啊,不像叫某个人公众号,能完全虚构出“一个苏联英雄别名为‘暗夜女巫’,她的外孙女由于国家衰落而被迫从事性服务工作,最后甚至还把外祖母的荣誉勋章都卖掉了”这样一个故事。

科普作家汪洁曾经对于医学科学新闻的信源等级做过一个总结,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视频:专家意见 PK 医学论文,谁的诊疗方案更可靠?循证医学给出了答案】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475202

再次,要时时保持警惕、自省和批判思维,特别是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边界在哪里,在哪些领域我们可以做很好的判断,在哪些领域我们一知半解,在哪些领域我们只是门外汉。如今的时代,每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细化和精深,每个人都不是百晓生,比如某新闻说“富士山是死火山”,我们还能很容易判断是错的,但如果说的是《法国医学专家指出:羟氯喹对新冠病毒很有效》,还是去寻求信誉良好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解读更可靠。

说到专业,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专业机构来做“事实核查”,选择一些好的“事实核查”网站,能帮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Snopes、PolitiFact、Fact Check、BBC Reality Check等。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国际新闻领域的《有据核查》(链接:https://chinafactcheck.com/)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较难判断的新闻是专业性不强、真假信息混杂,而且假信息也很有逻辑的。比如《北京青年报》曾有个报道《快递小哥因快递被偷雨中痛哭20分钟》,有快递小哥痛哭视频,记者还到警察局了解情况,那边说确实有快递员快递被偷。应该是真的吧?但经过核查之后,还是假的——快递小哥是在痛哭,但原因是和女朋友吵架,他的快递并没有被偷,被偷的是其他人。

这些新闻往往以社会新闻居多,还常常出现“反转了,又反转了”之类的现象。对于这些新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追热点,真想了解的话,不妨等一等,等着尘埃落定、水落石出。

主要的方法就是这些,不知道你遇到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假新闻呢?你有什么分辨真假新闻的方法呢?

这次先写到这里,希望你有安详愉悦又有收获的生活。

如果喜欢这个newsletter,也欢迎将它转发或推荐给朋友!

如果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直接回复或者发到yangfan0129@gmail.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