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PhotogStory
顯影PhotogStory

顯影(PhotogStory)是香港一個專注攝影寫作的平台,透過攝影了解歷史與世界。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https://linkin.bio/ig-photogstory

【2019反修例運動之十】從「年度照片」到香港的隱喻 新聞照片融入個人情緒

攝影集在反修例運動一周年之際推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廿三條」。「幾個月前,社會已開始再度談論這條例,若然現在不出的話,我害怕之後沒有機會出。」結果,廿三條尚未來臨,港區國安法也雷厲風行,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時間人心惶惶,他最初的擔心不無道理。原來,經過這一年,無以名狀的,還有很多。
中大二號橋之役當晚,當時示威者燃點訊號彈,詭異的紅色光令畫面有種末日感覺。

新聞照片是歷史的見證,反修例運動作為香港回歸後最大型的一場社會運動,所誕生的照片不計其數。去年,在運動一周年之際,不少傳媒機構及攝影師先後出版攝影集,以紀念這場從初夏跨過寒冬的示威運動,不過它們大多以機構或眾人名義出版,罕有以個人名義出版反修例運動攝影集的,有自由攝影師陳朗熹。書籍名為《無以名狀的力量》,既是他自己的狀態,也是這場運動的象徵,「這場運動牽涉的層面很廣,那種複雜程度彷彿無法用言語說得清,對我個人而言,則有一種無以言喻的衝擊及不知所措。」

現年27歲的陳朗熹,早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已開始拍攝社會運動。當時仍在大學修讀社會政策的他,覺得學科與社會運動密切相關,儘管沒有新聞拍攝的經驗,仍膽粗粗地開始為「USP社媒」拍攝,「每次社會運動都啟蒙許多攝影師入行,覺得這個行業很有趣,很有抱負。」2017年,剛畢業的他開始在《端傳媒》任職攝影師,可惜做了四個月,便成為公司裁員名單的一員,輾轉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為《端傳媒》、《報導者》及彭博新聞社、歐新社等新聞機構拍攝關於香港的題材,許多示威現場的照片更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陳朗熹憑「立法會塗鴉」贏得《前線‧焦點 2019》新聞攝影比賽的「年度照片」。

香港的「年度照片」

翻看攝影集裏的一張張照片,他坦言並非每一張都很出色,但以個人名義來說,卻又是比較齊整的,絕大部份的示威活動都有拍攝,甚至還憑「立法會塗鴉」及「中大二號橋之役」的照片,分別贏得由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的《前線.焦點 2019》新聞攝影比賽的「年度照片」及突發新聞組別亞軍。說起塗鴉照片,他說當日多位攝影師均拍攝到這個畫面,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其實是經過計算的。

「進入立法會後,我第一時間已前往會議廳門口,示威者破門而入後,他順勢站在會議廳中間,我覺得這個位置很重要,所以當時捨棄拍攝其他畫面。」不久後,當示威者在區徽上噴墨,他不停連拍起碼三百張,因為他覺得,噴墨的動作、雨傘的組成,很多畫面上的元素都是無法估計的。「這需要攝影記者的專業判斷,如果見到什麼拍攝什麼,有時未必能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

以一張動感、搖晃的照片表達7.1那日在立法會門外的躁動情緒。

在新聞照片中加入個人情緒

「這是影像爆炸的年代,尤其這場運動,每日流傳的影像多不勝數,一張有足夠震撼力的照片讓世人見到是很難的,新聞攝影競爭太大,一般影像很難脫穎而出。 」除了獲獎照片,其他示威時刻對這場運動同樣非常重要,他將一幅幅定格的畫面結集成書,不只是為這場運動留下一本實體紀錄,「新聞照片通常只是新聞材料之一,我覺得照片本身有足夠力量獨立出來,成為主導角色。

以個人名義出版,一來沒有傳媒機構的約束與限制,他嘗試在照片中加入個人情緒及看法,令畫面顯得較與眾不同。「7.1那日,示威者在立法會外衝擊玻璃門,當日天氣又熱又濕,周圍非常吵雜,持續好幾個小時,那種感覺很難受。」他以一張動感、搖晃的照片表達當時的躁動情緒,後來在金鐘天橋拍攝人流的畫面時也有這種複雜思緒,照片中的凌亂光線令畫面更混亂——這在一般新聞攝影中是不允許出現的,然而他卻收錄在攝影集裏。

9月21日,屯門,甚少見到示威者出現在樹林裏。

熱血堅持 打不贏的硬仗

某程度上,攝影集也是陳朗熹對這場運動的看法,他沒有收錄區議會選舉及「國際戰線」的照片,有的是香港人示威、遊行、人鏈以及激光筆交集的畫面,有些見到樣貌的照片也被捨棄,彷彿是他個人的運動記憶,「翻着一頁接一頁的運動照片,百感交集,無以名狀。」他如此形容。書中最後照片攝於2020年元旦日,一位披着黑色洋紫荊旗的青年在天橋上望着街道下的遊行隊伍,似乎若有所指,「我向來是比較悲觀的,覺得這是香港最後一個大型運動,黑色的區旗,彷彿是一種完結。

他說,攝影集封面的照片,準確地表達出整場運動的感覺。照片攝於中大二號橋之役當晚,當時示威者燃點訊號彈,詭異的紅色光短暫瀰漫在那一小片天空,那個畫面很像末日感覺。「這個畫面像是一場救不滅的山火,眾人想用僅餘的水去潑熄它,就如大家明知會打不贏這場硬仗,仍然充滿熱血及魄力堅持下去。

陳朗熹攝影集《無以名狀的力量》

攝影集在反修例運動一周年之際推出,這或許是一個契機,然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廿三條」。「幾個月前,社會已開始再度談論這條例,若然現在不出的話,我害怕之後沒有機會出。」結果,廿三條尚未來臨,全國人大已通過更嚴厲的港區國安法,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時間人心惶惶,他最初的擔心不無道理。原來,經過這一年,無以名狀的,還有很多。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原文見於果籽 ·陳朗熹網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