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yang
Peiyang

自由的內在探險家。2019年底離職,決定休業一年,放慢人生節奏,把這段日子的經歷寫成《休業日記》,連載中。

休業日記8:如果創作的話

現世是一種輪迴,未結的課題會一再出現

Photo by Alexander on Unsplash

前陣子選擇搬回家生活、改善與家人間的關係,對這個決定我跟朋友開玩笑說:「因為下輩子不想再繼續修這課題。」談到下輩子,就會牽涉到輪迴。

輪迴,是一種思想理論,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經歷生死。(來源:維基百科)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來源:佛教釋義)

不管相不相信輪迴,不可否認,這一生我們一直在經歷相似的情節。未竟的夢、逃避的事、討厭的人……這些人生中過不了的坎,會以不同面貌和形式重新回歸,不斷考驗當下的我們,彷彿現世也是一種輪迴。

例如從未實踐的理想,總是一直浮上心頭;沒有根治的病痛,每過一段時間又會開始出現病徵,甚至轉移到不同部位持續發出警訊;討厭的人,在不同場合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身影,逃也逃不掉。

一直到我發現我討厭的並不是A,而是A身上的a特質後,當A或與A類似的人再出現時,才沒有再引起我的不快。真正的問題是來自於我對a特質的成見及批判,只要接納,A自然變得可愛(才怪)。總之意識到這點後,我就很少再討厭誰了。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達到輪迴中「解脫」的概念 — — 在思想上跳脫痛苦的本質,離苦得樂。

與其說這些一再重複的課題是「考驗」,我更想相信它是「機會」,讓人可以在相似的情境中看見新的細節,並且有機會採取不同行動、試著回應,為它重新定義。

Photo by Nijwam Swargiary on Unsplash

在這些不斷上演的情節中,我反覆看見自己對創作的渴望,儘管原本的設計工作在性質上已經算是很接近創作了,但對我來說還是不太一樣,我發現我無法從中獲得滿足並說服自己。

離職前我待在一間福利還不錯的外商公司,領著剛剛好再多一點的薪水,做著能力可及偶爾也有挑戰性的工作。雖然沒有年薪百萬,但與社會定義的「成功」也相去不遠。原本打算就這麼穩穩地進入人生下個階段、在這裡待到退休,如果沒有離職、沒有後來的分手,下個月七月應該就是我們登記結婚的日子。

「工作好好的幹麻離職?」準備從順遂的路途離開,首先遭遇質疑聲浪的阻礙。擁有一份好的工作,在這個社會上幾乎等同人生成功的象徵。安穩有保障,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標。那時候好像不管給出什麼離職理由都無法讓周遭的人滿意,只有我自己知道:

一份好的工作,不是我想追求的東西。達成社會期待並沒有帶給我想像中的快樂,因為那是別人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當時很多難以描述的感受,在最近看到的文章 人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取決於「自治」的能力 中,才彷彿找到了出口。透過研究,它詳細說明人為什麼看似擁有不錯的生活卻仍感覺不到快樂,以及與社會背道而馳的背後意義有可能是基於真實的自我需求所做出的選擇:

高學歷、好工作、美滿的家庭……我們以為這些是自己「想要的」,其實它們只是「好的」、「正確的」,並沒有和自己深層的真實需求和意願聯結在一起。(Wegner, 2002)。

心理學家 Carol Ryff(1995)曾經指出,一個人如果想要實現心理幸福,必須做到「自治」。看我們做出一些選擇或採取一些行動時,是否經由「真實的自我」來調節和管理(regulation by the self)(Ryan &Deci,2004)。

當我們一次次基於自我真實的需求、意願、興趣做出選擇時,我們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做到什麼。通過反思自己每一次選擇的後果,我們會不斷形成對自己更深入、更準確的認識,同時也對自己的能力、優勢等有客觀的自信。基於此,我們才會逐漸清晰自己的生命道路,不會因為外部情況發生變化,就失去自己的方向。
自治對實現心理幸福感至關重要。原因之一是,感覺到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Leotti, Lyengar & Ochsner, 2010)。

--節錄自 人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取決於「自治」的能力

不管在什麼年代,做創作、搞藝術的人結局都不是太好,窮困潦倒幾乎是這一途的基本宿命。選擇當個設計師,是在理性思考及各方權衡下的安全出路,至少我會知道下一餐在哪裡、至少它的產物跟創作很像、至少它風險很低。

有人成為藝術家,有人成為影子藝術家,差別通常不在於才華,而是膽識 — — 後者躲在陰影中不敢走出來,怕夢想見光死,怕夢想碰了會破碎。影子藝術家往往選擇影子事業,也就是那些接近、甚至並列所嚮往的藝術行業,而不是那項藝術。(節錄自《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在體驗過設計師生活發現不太滿意後,這次我想試著回應心裡的渴望 :

「如果創作的話,會是什麼樣的人生風景?」


說得很瀟灑,其實這條路一點也不好走。離職只是一張入場券,離開職場後,挑戰才真正開始。想要走出自己的路,但身心仍不斷被舊有的習性綁架、被固有的觀念狹持,慣性逃回原本安逸的脈絡裡。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我從耍廢、逃避、四處流浪,中間一度想找正職,到現在終於能克服自己做出這個選擇帶來的不安與恐懼(其中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沒有工作後、自我價值無法被證明,以及缺少收入的擔憂),坐下來安靜畫畫,好好面對創作時的心魔。

休業一點也不輕鬆,想要輕鬆的話繼續待在原本的位置上可能會比較適合。可是試著努力過,人生會比較沒有遺憾,會感覺自己更能真正掌握什麼。

而那個掌握感,來自我們願意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起多少責任。

Photo by Dev Benjamin on Unsplash

後記:月初得知我媽因為我決定休業私下花了筆不小的錢幫我改運。沒有收入的我,看著她大手筆付出那可以讓我過上好幾個月的改運金,一度生氣地想:「如果給我的話,我可以把它利用得更有價值……」。後來,金錢的課題,我也放下了。一、那是她的錢,二、每個人衡量事物的價值標準本來就不一樣。就像我為了追尋理想放棄一年穩定工作以及中斷職涯背後損失的隱藏成本,把自己丟到不確定的未來,在她看來應該也很不可理喻吧。然後也從這件事,看見她對我的……關愛。


本月成就(2020/06)

  • 插畫:14+14張(後面數字指的是繪本)。順便投了兩個徵件活動~!
  • 繪本:做了 2 本小樣。一本已完成故事大綱,正在進行繪製階段。一本有了故事雛形,但還沒想好如何收尾,試畫了幾頁,效果不錯。有具體的進度讓人踏實。
  • 音樂:上個月完成大作【輕輕的】後有點後繼無力,這個月幾乎都在練久石讓的天空之城
  • 文章:2篇(休業日記7、休業日記8)
  • 閱讀:《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共同的創造》、《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每天1分鐘!世界一流人才都在學的「覺察力工作術」》
  • 料理:手捏飯糰🍙
  • 在家天數:25天,創下歷史新高
  • 購入工作桌,打造工作環境
  • 實驗不同作息,還在找尋最適合的創作模式
  • 養成冥想與晨走的習慣
  • 成功戒掉PTT、IG(IG只在發文時使用)
  • 一連看了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風之谷〉、〈魔女宅急便〉、〈龍貓〉
  • 鹿谷參加文化小旅行,圍爐煮茶、賞螢
  • 二訪惠蓀林場
  • 爬合歡北峰
  • 溪頭走走
一些生活切片

《休業日記》是我30歲離職後開始連載的日記,每個月一篇。有興趣可以追蹤Facebook | Instagram | Mediu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