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Wong
PatrickWong

「進步,從不說明天開始」,內心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並尊重社會多樣性,興趣是廣泛閱讀,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

破除澳洲打工度假的迷思《一部曲》:去了澳洲,英文能力就能有所提升

在澳洲待個一兩年,不代表英文會變好(五顆星重點)

各國都有所謂的「唐人街」,墨爾本也有所謂的「亞洲區」,像是越南區的Springvale、華人區的Box Hill、Dandenong的中東區等。

待在跟自己家鄉差不多的環境有什麼好處?講著相同語言、差不多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觀念文化,可以降低不安全感,相對的只是從原先的舒適圈,轉換到另一個舒適圈待著而已。

就跟台灣的外勞一樣,大部分時間都是自成一群集體行動,很少跟台灣人互樣。有些背包客到了澳洲,會極小化用英文溝通的機會,所以即便來到英文國度,還是跟華人混在一起,有事就靠英文好的朋友扛。

以自己狀況為例:

工作不穩定的時候,曾遇到越南、錫蘭、印度、澳洲的主管;
買車的時候遇到英國、印度、澳洲的車主;
農場當採手的時候,老闆與直屬主管都是當地人、支援其他單位的時候遇到印度、馬來西亞的主管;
採果團隊有來自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等地的背包客;
其他單位則有來自西班牙、英國、德國、所羅門群島的背包客同事;
最後半年都住在60歲的澳洲老婦人家,每天都在用英文聊天、爾偶起衝突還要用英文解釋與吵架。

不論遇到哪國人,大家的共通語言就是英文,再加上一點身體語言當作溝通工具。因此除了多益常見的幾個口音外,各國口音也聽了許多,聽久之後就習慣成自然。

所以去澳洲打工度假英文就會變好嗎?那可不一定!

取決於自己塑造怎麼樣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你可以選擇華人房東、華人房客、華人老闆、華人同事;也可以選擇澳洲房東、新加坡老闆、印度主管、歐洲同事。過個一兩年,不僅英文程度差異出來,比起待在同溫層,將自己放在有著來自不同國家與種族的環境中,也更能學會尊重、包容他人的文化與多樣性

就像我也簡單學了日文跟泰文的1~10怎麼唸;我也驚訝原來日本、泰國跟台灣對於熟人與陌生人叫名字的方式都有極大不同。

台灣一般都較全名,熟的會省略姓;
日本只會叫姓氏,熟的才能叫名字;
泰國只能叫名字,熟的才能叫姓氏。

我也才知道原來被我們稱為「歐」「美」的西方世界,其實在歐洲非英語系國家來的背包客,其實英文也很差!

歐洲大陸上有許多國家林立,法國、德國、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瑞士、瑞典等國,各國都有各自的母語。
所以在歐洲出生的人,第二語言沒有非要學英文不可,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考量,決定要學習哪國語言。一個西班牙人,未來若想去法國學設計,他可能會將法語當作他的第二語言學習,而非英文;一個希臘人,想去德國學技術,甚至移民德國,那他在英文與德文之間,會優先選擇德文當作第二語言。

學英文的方式很多,即便工作面對的都是農作物,無法對著番茄練習英文,常用的專業術語還非常有限。但是透過跟其他國家、種族的人接觸,才發現大家的英文其實都差不多爛!(還是自己的英文爛到聽不出別人英文能力的強弱?!)

所以大家也不太會用艱澀的單字聊天,即便聽不懂印度腔、日式英文,大多時候只要一個句子聽得懂幾個關鍵字,再配合身體語言,就能大致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

就像是我也知道我的口說英文很差,不會用片語,時常會忘記用過去式,問句還甚至忘記要倒裝等等,但我的主管與同事們還是能跟我做溝通。
主要是因為他們都聽關鍵字以及我的身體語言,而我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去理解他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透過環境的塑造,將自己沉浸在全英文的環境中,即便會的英文單字還是那幾個,長期下來英文能力還是能有所進步。尤其是聽多了各國口音,英文聽力的功力會大大進步!

所以英文爛的人真的不用擔心自己英文爛,來都來了,就當作來補強英文能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