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
Yong

Life is elsewhere.

The Road to Character: the Road Not Taken or Less Traveled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David Brooks的《The Road to Character》叙述了几个难能可贵的人物事迹,为世人勾勒了一副他眼中的品格之路,或如万维钢所称的圣贤之道。书中所列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包括作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及政治家等,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少读者欣赏艾森豪威尔的中庸之道,马歇尔的的自律,玛丽安与乔治的爱情;对我来说,当初吸引我看,以及看完最喜欢的人物是约翰逊博士。

当初在缪哲的《祸枣集》里读到约翰逊博士的故事,甚受震动,一度买来鲍斯维尔的《约翰逊传记》,可惜至今没有读完。鲍斯维尔接触到的是约翰逊博士的晚年生活,在他的笔下,约翰逊博士并不可怜,而是充满热情,睿智,并且风趣。如今我们知道,这其实是约翰逊博士通过他的健笔构造出来的形象。真实生活中的他,怎么说呢,出身贫寒,幼年多病,视力近乎失明,一耳失聪,脸有疤痕,容貌丑陋,极度自卑却又极度自尊,上学时掉进沟渠,老师来帮他的时候他大怒,且把老师打跑了。后来负笈牛津却因家贫辍学,但他毫不气馁,通过大量的阅读及写作自学成才,完成自己的名山事业--编纂英文字典,跃身为18世纪英国文坛的祭酒。这简直像极了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司马迁。“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业。”约翰逊博士的字典,大抵也是“意有所郁结”,发愤之作也。缪哲曾为译者,觉得编字典和翻译一样是个苦差,“高人不爱做,低人干不来”。编字典工程浩大,但约翰逊博士既没有纵向基金,也没有横向课题,只是某书商挣钱的营生,薪资少得可怜,经常食不果腹。缪哲在自己的小文里翻译了约翰逊博士字典的部分序言:

“我编这字典,既不曾得助于学者,也从未受贿于贵人。没有学院凉亭的荫蔽,也没得过片时的安宁。我是在穷困,嘈杂,疾病和痛苦中,完成这字典的。倘有人恶意指摘,说我们的语言未毕见于这字典,那我要说:我失败的事业,是人的力量从不曾成功的......我以穷困潦倒之身,独立编一部字典,怎能没毛病?你数落它的不是,又何以为情?再说这个工作,我拖得太久了;我原想取悦的人(妻子),已先它而亡。成功与失败,早成了空洞的回声。故我以冷淡,平静的心,把我的字典打发给世人:我不怕指责,也不求赞赏。”

当然,指责没来,来的是赞赏,甚至Lord Chesterfield写评论声称自己曾赞助约翰逊博士编纂字典。愤怒的约翰逊破口大骂:

“Is not a patron, my lord, one who looks with unconcern on a man struggling for life in the water, and, when he has reached ground, encumbers him with help? 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rs, had it been early, had been kind; 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not impart it; till I am known, and do not want it."

简单来说,就是你丫早干嘛去了,现在想分桃子,门都没有!

约翰逊博士饱学而自负,面对苦难和轻视而自怜自尊,他并不谦逊,相反不时霸道,对于他的性格,鲍斯维尔的解释是(缪哲译):

“终其一生,约翰逊都大架子,这倒不是虚荣,或狂傲,乃才大气豪,势有所必至。别的人比才力,往往难断其高下,而约翰逊与他的侪辈比,却如鹤之于鸡,高低立判......约翰逊并不是举趾高,企其踵;他只是不曲腰而已。"

好一个“不曲腰而已”。细思之,孰能为之?

作者自承作此书,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I wrote this book not sure I could follow the road to character, but I wanted at least to know what the road looks like and how other people have trodden it." 所谓通往品格之路,似乎具备书中人物的特性,便可铸就品格。不过在我看来,书中的人物都太过特殊,属于众人中的outliers,他们身上的特质,对于品格来说到底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尚在两可。万维钢作书评,议及美国人的圣贤之道--谦逊,低调,隐忍,中庸等等,确实类似中国古人,特别是儒家所崇尚的君子之道。不过呢,这种推崇陈义过高,脱离人的“常情”,容易造成虚伪。高标准,高境界要求自身尚可,若要求别人,不是脑子糊涂,就是心怀鬼胎。我倒是觉得,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不容易了。如果己所欲,慎施于人,也不错。进一步,若能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也是一种品格。

The road to character, seems to me, is the road not taken or less traveled by most people. Anyway,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可以吧。

2017-02-1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