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
Yong

Life is elsewhere.

冬天的橡树

院里组织了一次案例教学研讨会,主讲乃陈时奋博士。拿到材料后,开篇居然是俄罗斯作家尤里 纳吉宾(Yuri Nagibin)的小说“冬天的橡树”(The Winter Oak)。禁不住好奇,就读了起来;故事并不长,很快就读完了,感觉仿佛抓住了些什么,却有种难言的滋味。

故事很简单。大学毕业不久的安娜,是当地新来的语文老师,且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安娜给学生讲解名词,然后让学生举例子。经常迟到的萨乌什金也热切地举出了“冬天的橡树”,结果全班哄堂大笑。安娜有点羞恼,说“橡树”就可以了,不用加“冬天”。萨乌什金坚持己见,这时恼怒的安娜让萨乌什金课后去她办公室,并提出家访。随后安娜跟随萨乌什金穿过冬日的树林,在那里,萨乌什金像是变了一个人,简直如鱼得水,对林中的草木鸟兽如数家珍,开朗活泼,富有好奇心。后来安娜意识到了自己对萨乌什金的偏见,懂得了他为什么坚持在橡树前加上冬天,也理解了他为何经常迟到。安娜甚至觉得萨乌什金才是树林里最美妙的存在。

大家纷纷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有人说,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安娜是老师;在林中,萨乌什金成了安娜的老师。有人说,尽管萨乌什金不是问题学生,必要的课堂秩序还是应该维护,如安娜应该坚持萨乌什金迟到是不对的,而非纵容。有人说,这个故事反映的思想我们古已有之,即“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还有人开玩笑说,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萨乌什金带着安娜穿过树林,就是一堂案例教学,而且效果显著。其间有附和,更多的却是争论。听着大家的发言,我突然觉得陈博士的开场白做得真好,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读,尽管大家各自角度甚至立场不尽相同,但好的故事就是这样,不同的人可以品出不同的滋味。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案例教学的用意之一吧。管理当中的很多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和同学的讨论甚至辩论,理清思路,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接受老师单方面的讲解,学生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老师更要转换角色,合理引导学生,抑制自己好为人师的冲动,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案例教学,很多所谓“硬科学”,如数理化,就很难采用案例教学。但在社会科学如管理学领域,采用案例教学,无疑是有益的。一个好的案例,就如同上述的故事一样,应具有足够的争辩性,让学生通过讨论甚至争辩学会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理清问题的逻辑进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古人讲“善未易察,理未易明”,真理不见得越辩越明,但不允许讨论或争辩,则更不易求事物的真相。傲慢或偏见,每个人都有,但要通过辩论理清事实,则要有意识地抑制,学会包容,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胡适老爱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不知道是否也出于此种考虑。

2014-04-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