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
Yong

Life is elsewhere.

下流的“知识冲动”

尼采曾有言:“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正如不分对象的性冲动,都是下流的标志。” 百年以降,仍然振聋发聩。特别是如今知识大爆炸,人类的知识正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着,各个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任何人,即使专注于某个学科的某个领域的某个问题,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穷尽所有知识。所以,有选择地学习,吸收知识,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否则就很容易陷入知识的海洋,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无独有偶,庄子也曾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段话的前一句一度被断章取义,包装成励志名言,鼓励人们“学海无涯苦作舟”,莫要虚度光阴。这,无疑是非常的反庄子,因为老人家其实重点在后面那一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简直太傻了,实在不符合“养生之道”。这里插一句,庄老先生可能是古人里被误度最多的几个人之一。再举一例,我们都知道“相濡以沫”的故事,长久以来我们以此描摹那些所谓的美好爱情,称赞爱人们在彼此逆境中的互助。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老先生的重点其实也是在后面:“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不足而相爱,不如有余而相忘。

知识冲动笔者也有,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不错的书,一冲动就买下来,结果往往束之高阁,浪费金钱是一,真要去读,浪费时间和生命则更可耻,实在“下流”之极。其实直到现在,还有这种冲动,简直难以克服。看到书评里,或者别人介绍的好书,就在豆瓣里搜,搜到了就归类到“想读”中,结果就是,想读的书越来越多,真正“读过”的书却很少,而读过的书中,于自身有益,有所启发的书,就更少了。生命,就在种种无益的阅读中,消耗掉了。由此产生的矛盾心情,简直无可名状。一方面,更依赖于名家或大V的推荐,希望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偏好,品位,经历各不相同,打动别人的书不见得能打动自己,触动自己的书也许在别人眼中简直就是垃圾。而去读之前,你又如何判断一本书对你的真正价值呢?似乎没什么捷径,有些书,粗看即可,有些书,也许适合精读,甚至一读再读。

所以,替别人读书,应运而生。很多人以此为业,专门替读者梳理读到的书里面的干货,再兜售给读者,而读者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飘过,粗读还是精读。尽管尼采没有介绍如何有选择的知识获取,但是,如何遏止自己“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也许值得每个人好好想一想。

2013-10-2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