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從台灣看日本—日本書房》從前比較好?「回頭看」,你看見了什麼?

今(7/8)上午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街上助選演講時遭受槍擊,目前最新消息宣告不治,此事引發國際關注,也將對台灣與日、美、中三國的政治關係造成影響。OB在此要分享 2017年3月盛浩偉所寫的專文,當時兩項日本文化觀察,其一是江戶畫家伊藤若冲的畫作重新受到熱烈關注,另一則是懷念曾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的風潮,如何涉及日本社會對於安倍政府過度親美的不信任及那時川普當選的震盪。
伊藤若冲作《仙人掌群雞圖》。(1716~1800)

作者|盛浩偉(作家)

近期日本出版界有兩個較大的熱潮,都可說是「回頭看」,都展現了人們對過往的喜愛。雖然這兩個熱潮的最高峰應已過去,但熱度仍延續至今,值得一提。

常聽人提及日本珍視昔日故舊,縱使時代淘洗,仍總會設法保留傳統或重述某些記憶,在各種小說、戲劇等作品中,也時常看得到這類故事。然而,每一種「回頭看」的背後,往往有不同的動機與意義。

➤若冲熱潮的後勢

其一是若冲熱潮。若冲,指的是江戶時期以畫風細緻而聞名的畫家伊藤若冲(1716-1800)。過往,他在日本美術史上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相關資料也稀少,但近年,隨著歐美率先肯定其畫作,加上許多展覽,例如2000年於京都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沒後200年 若沖」、2006年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普萊斯收藏 若冲與江戶繪畫」展等等,都重新喚醒了當代日本人的注意,並開始再次評價他的作品。

2016年春天,於上野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生誕300年 若冲」,據說為期一個月的展期內,參觀人數就將近45萬,達到這波熱潮的頂點。同時,去年亦有大量關於若冲的書籍出版,光是雜誌、MOOK,也有十數種以他為專題。

若冲畫作之精細,技巧之高超,色彩之鮮豔,各家電視台紛紛以現代科學方法來分析其中奧祕。從科學的角度來觀看繪畫,其實也為當代熟悉科技的一般社會大眾,提供了一種理解藝術的切入角度。無獨有偶,2016年1月,講談社就將美術史學者今橋理子22年之前的著作《江戶的花鳥畫——圍繞著博物學的文化及其表象》編成文庫本,重新出版。

此書在當時即已提出創新視角,認為德川江戶時期的日本在鎖國政策之下,雖然縮限了對世界的知識視野,卻意外地開啟人們對身邊周遭動植物的關心,並發展出了類似博物學式的興趣。而人們熱衷於採集、栽培、觀察,進而熱衷於製作各種圖譜、圖鑑,最終,這種風氣也影響了江戶時期的畫家們,並表現在花鳥畫當中。

換言之,花鳥畫在江戶時期的風氣下,獲得了近似於現代科學的觀察精神,使藝術與科學產生接點。此書出版之時即獲三得利學藝賞之肯定,也成為學術研究的里程碑。如今文庫本化,更使得學界的研究成果不只深鎖於學術象牙塔,而能夠搭著前述若冲熱潮的餘溫,普及至社會中。另一方面,這股對若冲的關注,未來也可能再轉化為對江戶繪畫整體的關注,其後勢仍值得留意。

➤復甦的田中角榮

若冲熱潮代表的是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法來再發現歷史,也讓當代藝術家(如村上隆)從過往的「舊」東西中發現「新」靈感。相對於此,另一「回頭看」的熱潮,所帶有的意義可能更為複雜,其在出版方面引起的效應也更為巨大。那就是從數年前延續至今的角榮熱潮。

2013年,適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去世20週年,而在那段時間前後又有許許多多相關書籍出版,如《田中角榮:戰後日本悲傷的自畫像》 (中公新書,2012)、《昭:與田中角榮生活的女人》 (講談社,2014)、《田中角榮100句話~送給日本人的人生與工作之心得》(寶島社,2015)等,尚有數十種書籍、雜誌。而去年年初,過去曾大力批判田中角榮的石原慎太郎,也出版《天才》 (幻冬社),以類似小說的形式替田中角榮寫下「自傳」,一時蔚為話題。截至今年,這股熱潮依舊方興未艾,甚至還有田中真紀子《父親與我》(日刊工業新聞社),以女兒的角度來描寫田中角榮。

田中角榮出身新潟農村,只有小學學歷,卻當上日本首相,並以其手腕在政治界與財經界留下深遠影響。他在任內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推動基礎建設工程,令一般民眾印象深刻,卻也因其「金權」招致批判,最後更由於收賄而下台,可謂評價兩極。然而事過境遷,金權帶來的負面觀感已漸漸稀薄,取而代之的則是「田中神話」之復甦,且愈演愈烈。

已有許多評論者注意到這股角榮熱潮,更重要的是,這些評論者都不約而同指出:在這股熱潮背後,存在著對過去的嚮往,以及對現今經濟、政治環境,還有對首相安倍晉三的不滿。

田中角榮(左)與前美國總統尼克森。(wiki)

雖然這彷彿只是日本社會的輿情,似乎與台灣並無太大干係,不過,若改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有所牽連。正是在田中角榮任內,日本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他也被歸類於親中派。同時,日本社會對安倍晉三的不滿,還蘊含著對安倍政府過度親美的不信任,再加上川普當選後的震盪餘波,這些,都多多少少與角榮熱潮有所呼應。

在台灣,時常能聽見「台日友好」、「台日攜手」之類的論調。然而這波角榮熱潮所隱含的意向,對比於當前台灣社會之戒慎中國、政府之親美,其實頗為不同。對此,當然不需要完全將台灣與日本這兩造給標籤化、均質化甚至敵對化,但我們依舊可以從這些不同之處展開反思:如果台灣與日本友好,那麼這份友好到底立基於什麼群體?立基於對彼此什麼樣的理解之上呢?或許,這是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角榮熱潮,所能開啟的最基本思索吧。

➤盤整共同體的記憶

「回頭看」,可以是重探過往,也可以如同角榮熱潮,既懷舊也暗批現在。不過,這種「從前比較好」的懷舊敘事,未必真的那麼深植於所有人心中。例如去年,日本公益社團AC Japan推出一支公益廣告「對手是1964」,而無論電視、收音機或報紙廣告的版本,都搭配著同樣的文案:「別在笑容上,輸給那時候的日本人。別在夢想的大小上輸了。別在對人的體貼上輸了。不只是在生活的富裕上,在心靈的豐足上,也絕對不能輸。對手是1964年。」

AC Japan 2016年度活動「對手是1964」,以星野源新歌「Hello Song」為廣告歌曲。

廣告期許日本能再次藉著2020年舉辦奧運而強盛,但是,影片才一推出,卻在網路上引起不少批評。有人認為這是團塊世代意識的過度投射,美化了歷史;有人認為這是轉移焦點,粉飾現在政府工程頻頻出包的窘境;也有人認為過去與現在的社會情況差異太大,根本無從比較;更有人對那個年代陌生、完全不知道何以值得懷念。

可見得,一個群體若缺乏共同的記憶,就無法對同一段歷史感到共鳴。然而記憶也需要整理,也需要專門的學者「回頭看」,從紛雜的陳跡中梳理出清晰的樣貌。文章末了,就來簡單談談今年初甫出版的兩本重要著作,它們的「回頭看」正滿足了這個需求,而且兩者都有同樣的關心主題:「青年」。

佐藤卓己《青年的主張:視線的媒介史》(河出書房)是四百多頁的重量級著作,詳盡研究了NHK過去的長青節目「青年的主張」之流變。「青年的主張」是一個辯論演講比賽節目,於每年成年之日舉行,參加者都是當年度即將滿20歲/成年的年輕人。自1960年於電視播放以來,即成為重要的國民節目,曾媲美紅白歌唱大賽;但從1990年起,該節目改名為「青春message」,最後於2005年停播,如今這個熱鬧一時的節目竟被人遺忘。

佐藤卓己是首位詳盡考察這項辯論演講比賽及直播節目的學者,他細緻地分析當中「青年」形象的變化、如何折射出社會上「大人」們的視線以及對「青年」期待,更藉此描繪戰後日本社會發展的軌跡。

另一本福間良明《「勞動青年」與教養的戰後史:「人生雜誌」與讀者的去向》(筑摩選書)則與佐藤卓己互補。福間考察許多專供青年閱讀的「人生雜誌」(中文或許該稱勵志雜誌),並從中推測其讀者樣貌,也由此替戰後庶民史補白。

這些「人生雜誌」的讀者,多是社會中低階層、受經濟限制而無法升學的青年。他們一方面為了生活而必須忍受高工時與低新,一方面也因為自己與主流的「青年」形象格格不入而感到孤獨,也是因此,才需要在這種「人生雜誌」中尋求安慰。這種心靈勵志雜誌過往總是難以進入學者、學界之眼,但福間卻在這些材料中,找尋到隱沒在歷史與社會下層的身影。

這兩本著作都是難得而紮實的歷史研究,他們「回頭看」那些過去不被知識份子所重視、卻是普羅大眾曾經的共同記憶,更藉此揭露了歷史的原貌,盤整了共同體的記憶,讓人們可以更加明瞭自身的樣子——這是「回頭看」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意義。●(原文於2017-03-07於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