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rdorla
Oberdorla

火光

李文亮留下了什么,些许感触(及加入matters的碎念)

哀恸过后数日,方才提笔。

既是等待自己情绪的平复,亦是想观闻那日的滔天狂潮之后,在“舆情引导”之下,集体的记忆会如何流涌。

恰如许多人所言,李文亮的离去之所以动人,大抵是他身上朴实善良,以及带一点怯弱的勇敢和真诚,那么真实可感,宛如一位邻家的友人。

一个温暖而乐观的灵魂消散了,无人不为之动容。

更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有欠于他,无论你我的身份、立场如何,无论这是否是他的本意,但聊天截图以及训诫新闻,的的确确带来了世界的关注和警觉。而后他纵有不甘,亦毫无怨言地主动走上了一线,践行医者的良心,并正直地为人类牺牲。

自然,我们都需要万分感恩,敬仰这位有始有终的人。

我们也明白,李文良的死带有太强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官僚主义的人祸、如此严重的疫情的对照之下,无数人的生死离别、流离失所和恐惧怒火,都在他个人生命的悲剧之上找到了依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其中填充了自己的命运。

真诚、正直、善良的人总是遭难;虚伪、残酷、冷血的人始终在表演。

胜似一出戏剧,而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悲剧总是毁灭美好的东西,激发人们的义愤、带来严肃的伦理思考和实践行动。

李文亮之死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吗?当然。他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

可是,会有何种改变呢?

比如,中国的政治体制会因此有大的激荡?

(不知是否可能存在不快,声明“中国”皆指中国内地、大陆)

应是不会,纵然李文亮是我们无比敬仰、亲爱的一位朋友,但他的离去,在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历史难局面前,依然太过微渺。哪怕疫情深重,似是契机,以目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并没有社会运动的生存空间。“民意”的汹涌,也没有直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效力,法制的进程也依然步履蹒跚。

尤其是很多朋友呼吁践行宪法35条,保障言论自由。包括中西哲学界巨擘、十位教授联名发声(他们亲身体味着武汉的苦难)。但依旧很难,作为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一步,宪法的司法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以目前的状况,当局不仅仅是缺乏足够的动力或勇气去试错的问题,更是有没有能力去处理的问题。

纵然我们都为无休止的删帖、撤热搜、封号而愤恨,希望杜绝权力的滥用、限制“全能政府”,并发出了很多的声音,都在坚持声援。但从结果上,或许能够争取一点有限的发声环境,但总体而言定然是悲观的。

尤其是,当记忆逐渐褪色之后,我们会逐渐忘却语境,逐渐模糊掉李文亮身上最可贵的那些属于普通人的鲜活——而那些所有人都舍不得去抽象的鲜活,微博上的喜怒哀乐、油盐酱茶,一个“普通人”身份的李文亮,恰恰是整个事件中最动人有力的部分——他会在重重叠叠的叙述中变为一个符号,或许是暴政之恶的符号、或许是言论自由的符号、或许是“好人”的符号。

符号永远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它划分着界限和认同。甚至在当下,“战胜疫情,告慰李文亮”、“感谢你,每一个平凡人”等等官方叙事,都在试图努力渗入我们的记忆,将李文亮和家国叙事连续起来。颠扑不破的“群众路线”。而与此同时,反官方的叙事亦会与之抗争,纪念活动、标语,都难以避免地去侵占这个名字,意识形态争夺的疆场。毕竟,他已经故去了,他的生活再也无法更新。


似乎说了许多丧气话。但天气阴沉,总不能自欺欺人罢。

最后,说说李文亮这位往生之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自然,有哀恸、有感动、有激人向前的勇气、有正直乐观的品格,这些,都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形塑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并形成持续的影响。仅我看到的,便有许多因此打破沉默的体制中人,也有因此辞去公职改变自己生活轨迹的人,有各大平台上无数发文纪念的人,每个人都会保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独特记忆,并在保持对其的思考之中度过一生。

此外,窃以为,李文亮之死这一事件,是给全体国民上的一堂现代国家的“公民课”(虽然都还不是公民)。尤其是在病毒疫情击碎诸多既有的集体观念后(虽然大家对政治口号皆不买单,但听得多了,人们多多少少还是会有无意识的影响,默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越性,“四个自信”等等),在大脑中一部分意义网络、观念形态被残酷的现实冲破后,李文亮的死亡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对峙,敲醒了很多人,并成为一个庞大的问号摆在那片空处。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这种困惑,去尝试回答这种困惑,才能逐步确立自身,找到自己的价值立场,找到自己的政治姿态。

不怕困惑,困惑是思想独立的基石。怕的是毫无反思地拥吻铁链。

或许也是在“训诫”之后的困惑、思考之中,李文亮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



可能并没有说得很清楚,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聊。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算是近期的一些感触,也算是加入matters的一点碎碎念。

1.    “理性”、“客观”人人会用,但在不具备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的前提下去强调“理性”,实质上只是对直观经验到的或者说最本质的问题的压抑。警惕这样的话术的同时,每一个理性的对话空间都值得努力去经营和爱惜。并且,这样的空间不仅是技术或政治的支持,更是由一个个人组成,需要具备去理解他人的的愿望和能力。空间和个人,相辅相成。感谢matters提供一个如此棒的空间,也盼望每位朋友能够持之以恒的爱护。

2.    知识分子总是容易有“启蒙”的智力冲动,或者说,去利用自己智识“权力”的冲动,实质上也常常是一种自我的标识、形塑。李文亮之死或者说整个武汉疫情,向我们彰显了最普遍的大众身上、最平凡的人性中所具有的光芒,有热心的仁人志士、有职业素养和牺牲精神的工作者,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想说的是,高屋建瓴的讨论自然十分重要,而扎根泥土的交流和思考,希望也不匮乏。就如李文亮微信空间的签名“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祝愿matters的朋友们理性思考,热爱生活。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分享一些内地的、有泥土气息的内容。

3.    灾难、恐惧是透镜,总会把人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放大,两岸三地、五洲四洋,皆是如此。近期风云多变,有许许多多值得探讨、交流的问题。

4.    Matters似乎是一个很强调身份政治的空间,我也很喜欢相关的话题和讨论。近来在灾情面前,很多朋友也注意到了身份政治和普遍人性之间的一些裂缝,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视角,如何超越一些既有的边界来形成良好的沟通,是很有意义的,盼有更多有趣的讨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