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IO
OIIO

建筑学学生,尝试在学习和不务正业间寻找平衡。

回应“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的一点思考

绝对“理想”的公共领域真的存在吗。若按照文中的五点来评判,似乎曾经的论坛、博客也远未达到那样的程度。时间调度自不必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性比上个时代有质的飞跃。在平台热度上,至少其热度并未渗透进我的生活,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我没有参与过那个时代的讨论;我倾向于认为那仍然是一个只有少数群体会参与其中的平台,比之当下的网络讨论有天壤之别。其实想来,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绝对“理想”的公共领域吗,这个世界本就是在斗争和妥协中不断前进的,力量此消彼长,没有什么能真正阻挡得了当发之声。绝对的理想化难道不是同样会导致发言成本的下降而使平台冲充斥着低劣的文字而让讨论失去了真正的质量吗?反过来想,某些诸如“发哨人”这样的文章也正是因为冲破了层层监管的封锁阻挠仍然顽强地传播蔓延着才让群体感受到了一种凝聚的力量,愈发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当下网络讨论变得低质恰恰是由于其门槛较低,公众参与度大幅提升所致。在博客时代,其实参与者几乎为少数知识精英,当下的网民良莠不齐才更接近社会现实,讨论也更加接近现实中的“市井之争”。

关于真相,我的态度则较为悲观,我认为非一手来源的真相均是被加工了的真相。任何事件都有其被解读发挥的空间,各个事件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对其中任一环节的误读都极有可能推导出完全与真相相反的结论,真相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甚至并不存在。但是不可置疑的是,越广泛的讨论将越有可能带我们逼近事情的真相。

这一点可能与本文并无关联,但也有感而想到就一并写出来。关于自由。这世间万物,哪个真的自由了,人类又何以自恃能够超脱三界之外。但换个角度看,哪个又不自由。人要去争取自由所凭借的一切都真是人自己挣得的吗?其实不然,顺势而为,不过如此。严复先生翻译穆勒“论自由”时将“自由”译为“群己权界”倒是比较符合对我们真正追寻的自由的定义,它其实应当是一种群体与个体权利的边界的确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