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悟空

此时此刻

从立场—身份的建构看香港反送中运动

Keller的《媒体文化》从媒体的不同层面,从不同的现象中讲述了关于时代之中媒体对个人认同性的建构,个人对媒体文化的接受,以及意识形态中对媒体文化的利用等等。

读完之后,我更觉得,媒体是一种工具,当它与文化发生接合的时候,文化研究的角度介入了,对多重能指和所指的分析,对符号的分析,对画面,光影,色彩的解构,从支离破碎到整合,再在整合之中看到这个时代,以及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反应。 

因为习以为常了,所以有了This is water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如果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媒体背后所展现的东西,那么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就有了成长的可能。 因为,媒体只是浅层的表面的现象, 深层次的东西需要靠理论靠实践去挖掘。 

运用Keller的理论,我想分析一下,我最近观察的事件,看过的电影。 

围绕香港反送中运动所建构起来的话语,还蛮多的。被刻意渲染的对立,二重对立,香港警察VS香港市民;香港市民VS大陆政府;香港市民VS大陆人。这些二重对立,来源于媒体刻意的强调,为什么一个事件中一定要有对立的双方存在?似乎表达立场高于对事实本身的描述。而立场也是对身份的一种表达。那么,立场—身份建构话语对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因为我的身份,所以我只能有一个立场,不然我的群体赋予我的认同感就会消失不见。那么,我对我的身份的认同又来自于何方?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文化,来自于不断影响我的媒体。这个内在的逻辑,适用于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也适用于这场运动的旁观者。 

当我作为一个大陆学生的时候,我只能有一个立场。哪怕我不接受这个唯一的立场,试着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去看待这件事情,试着理智独立批判性地去思考这件事件,都会被冠以其他名号。当我试图和父母进行沟通时,试着从事实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件,却被指责我不爱国时,我突然觉得有些荒谬。因为,马克思主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之上,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们,而不是强加于人们头上的一小撮人的权力意志。最重要的是人民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认同权力意志的意识形态下的思考。

我不会,也不应该,给所有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扣上一顶大帽子,说他们试图分裂国家,试图独立,如何如何。媒体所报道的“主流”并不能代表所有。而媒体所报道的“个别突出”也不代表所有。媒体只能代表一种声音,那就是这个报业集团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仅此而已,我们相不相信,接不接受,选择权在于我们自己。 

但是,我其实很好奇,香港市民的立场是怎样的?是否也是受到媒体铺天盖地的影响,认为一切的错误都在于没有足够多的民主和自由?一切的错误都在于彼岸的政府?罪魁祸首在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之类的?

如果是这样,那其实,我们的“不理智”的内在运行机制和逻辑是一样的,所以,到最后,我们只能听见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话语,被灌输的话语,看不见其他东西,无法看到表象之下的本质。

可能有人会驳斥我,你根本不知道民主自由是什么。但说到底,民主自由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所有的意识形态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前提成立的话,那么,反过来看这场运动,似乎“民主自由”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分配走向公平。从阴谋论的角度lai ka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